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悦園

清華十《四告》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3-10 12: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22-3-10 12:40 編輯

简13“阱用中型”,“阱”字,原文隶定作上[歺又]下井,整理者据王子杨先生释“阱”,读“刑”。“刑用中型”,验之前后辞句,很是费解,我们认为,所谓的“阱”,或当读为“讳”。原文与“㕟”的左部所从近似,或即“㕟”之省文。㕟,异体作“𠜐”,“喟”,或音蒯。蒯,原从艹,㕟声。古音中,喟,物部溪纽;蒯,微部溪纽;讳,微部晓纽 。韵部微物阴入对转,声纽晓溪旁纽。故喟、蒯、讳三字音读相近。若把“刑用中型”读为“讳用中刑”,意即忌用中刑。如此与原辞语境似乎更为贴切。
發表於 2022-8-6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華十《四告》釋字二則

1.png 2.png
發表於 2023-5-6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23-5-6 17:49 編輯

關于簡12“阱用中型”之句,我們在前面也討論過一些。今拜讀侯瑞華博士論文《楚文字常用字研究》之第9章《楚文字常用字研究與古文字考釋》釋“刈”(P518-528),確信所謂之“阱”,其上部實從“歺”,其字當為“㕟”省,或可讀“貴”。(參陳劍先生《簡談清華簡<四告>的“”字省體》,古文字微刊2020.11.5)結合學者意見,我們認為:原文與師同鼎銘文首字[歺刀井](之前陳世輝先生釋[列井],認為是個“列”聲字,讀“厲”,人名)(陳世輝:師同鼎銘文考釋,史學集刊,1984年第1期,P1、2)還有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簡12末尾“不”字之前疑難字,或為一字之異。三字均從“歺”,其中“”形,或可作斜勢交叉形。若此,師同鼎首字很可能與“㕟”音有關。典籍中,㕟與喟,喟與嘳,嘳與[㕟耳],貴與饋均可相通。(參《古字通假會典》P487-488)故我們認為,師同鼎前2字可讀“饋畀”,二字是同義連用,均有給予的意思,首字不當視為人名。《史蒥問於夫子》后2字或可讀“喟不……”,結合前辭讀“善哉!臨事而懼,喟不……”,意謂“很好!遇事有畏懼之心,氣不……”,此喟當指氣息,是說遇事要平心靜氣。再回到《四告》之“阱”,我們贊同陳劍先生的觀點,其“阱”應為“㕟”字省體,或可讀“貴”,“貴用中型,以光周民”,以“貴”飾“中型”,“光”飾“周民”,文從字順,比起“阱用中型”,似乎要好理解得多。


發表於 2024-5-27 12: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我来也 於 2024-5-27 12:29 編輯

清華十《四誥》簡40 應是从聲的“醢”字,可釋為“醢”,金文“醢”字釋讀、梳理可參李春桃《金文“醢”字小考》文(《青銅器與金文》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四告》“醢覓”一詞,若依蔡一峰“覓(昧)”説(《釋古文字“覓”及相關問題考辨》,《文史》2023年第4輯),或可讀為“醢(幽)覓(昧)”。
發表於 2024-9-25 23: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最近因为看到滁州博物馆的铜鬲
顺带学习了学界关于这个类型青铜器的研究探讨
那就对整个山东半岛临淄一线到鲁东南再到滁州
这一线,有个不算总体的局部宏观认识
滁州这一带地区,是南淮夷。结合三监淮夷徐戎徐偃王
兮甲盘等等,就联想到了四告里的皋陶。周公祭他,
绝对是时代和地缘的需要。因为皋陶是夏后的辅相,
所以用牲的数量,是二。伯禽那篇,根据文辞所述,
最大的可能是鲁的郊天礼。第四篇召虎祭召康公,
也用二牲,召公为辅相,书序古书记得很明白。
君臣之道,仿自夫妇之道,所以曰君奭之奭。
我最近整理去年所作札记,依据孔传,推导出召公
任为大宗伯。因为循环内证,恐怕只有自己信得
现在看到竹书曰先公作宗太室之廷。自己信得,
也足够了
發表於 2025-2-4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云间 於 2025-2-4 17:33 編輯

因为四方四时是一个动态的集合体,所以每个王朝他面临的对手绝对
不是只有一个方向,但因为是集合体,所以也就有侧重。
四告虽然是整理者所拟的篇名,但因为竹书各简有连续编号,
所以作为一篇文章,是毫无问题的。文以载道,这篇竹书用四档告文
凑合而成,一定有其文法謀篇的立脚点。周初周公主要面对东夷,
所以告皋陶。而伯禽所告,因为费誓的存在,就要考虑徐夷,
可能是任姓之国。由于荆楚和徐夷淮夷,都是偃姓,
所以这个任姓後面的故事(可能与薛有关),还有待新的史料的发现。
穆王有穆天子传,这是早期丝绸之路的故事。
而召伯虎告北方主,现在琉璃河遗址出了作册奂器,
铭文说太保庸燕,因为奂是受过翰林院训练的,所以
如何更模糊的看待这四个字,也许更好一些。
周人有文王灵台的传说,那召公庸燕呢?是不是也类似。
或者召公庸燕,背后隐含着类似周公伯禽平衡地缘格局的努力。
周公伯禽属于周初,穆王属于后稷文王曾孙,召康公和召伯虎也类似
但召伯虎已经属于西周晚期。这样一个脉络,显示了这篇文本的编成
最早是西周末年或者平王时期,当时就有周边的严重地缘格局变化。
这篇文章就是用来进行王官外交之教的。但不会晚到孔子,
因为诗三百里面收了泮宫,是值得称道的武功德行的胜利。
可见,编辑这个事,孔子其前有,孔子其後有,与孔子同时也有
历史机缘的眷顾,孔子所编胜出。另外四为数之积,历数历数
这篇四告,也是有经学大格局的,但孔子的纵深更大,蕴藉更醇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4-3 07:09 , Processed in 0.03519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