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原创] 清華簡十四《兩中》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5-5-20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45】簡79-80:邦家旣奠,而益巨亓(其)𡊔(市),……邦家旣奠,而【七九】而益巨亓(其)朝,……
    原注:朝,讀爲“廟”,宫廟。
    “质量复位”先生(22#)發帖指出:按,楚簡一般用“庿”或“[宀+氵+龺]”表示“廟”(參《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P219-220)。此處的“朝”可如字讀。“朝”有宫室的意思。《老子》:“朝甚除。”王弼注:“朝,宫室也。”

    今按:認爲“朝”可如字讀,當是。然其説又認爲“朝”有宫室的意思,恐有可商。——古人訓詁,多有隨文釋義者,王弼注語,似當屬於此類?
    簡文前後文句,“市”“朝”連言。據典籍相關文例,此處的“朝”就應當是“朝廷”之義。相關佐證文例,如:
    《周禮•夏官司馬•量人》:營軍之壘舍,量其市、朝、州、涂、軍社之所里。
    《考工記•匠人》: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管子•侈靡》:國貧而鄙富,苴〈莫〉美於朝〈市國〉;國富而鄙貧,莫盡〈善〉如市。
    《考工記•匠人》“面朝後市”,孫詒讓認爲:“朝”是指王宮前面的“三朝”(外朝、治朝、燕朝);“市”是指王宮後面(北面)的“三市”(大市、朝市、夕市)。古代典籍中與“市”並提之“朝”,皆不屋,在簡文中似乎無由是指“宫室”而言?
發表於 2025-5-20 23: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质量复位 於 2025-5-20 23:30 編輯

“朝”有宫室的意思。“東朝”是古代宫殿的别稱,既可指漢太后所居的長樂宫,也可指唐大明宫,還可指太子所居的東宫。
發表於 2025-5-25 13:37 | 顯示全部樓層
    【46】簡79-80:邦家旣奠,而【七九】而益巨亓(其)朝,是胃(謂)大[午女](御/忤/啎?),邦或(國)不祥,吝于者(諸)皇。
    原釋文將“[午女]”讀爲“御”。

    今按:將“[午女]”讀爲“御”,在“邦家旣奠”的情況下,“益巨亓(其)朝”,即增益擴大朝堂,這叫作“大御”,則可理解爲大規模統治,或擴大治理的範圍,可以講通簡文。
    不過,據前後文例,如上面“益巨其市,是謂大[虘又](沮)”,後文“舟(周)高邦成(城),是胃(謂)大傾”,“大[虘又](沮)”、“大傾”皆屬於貶義詞。故我們懷疑,“大[午女]”或可讀爲“大忤”(又作“大啎”),意謂大的違逆行爲。簡文“邦家旣奠,而益巨亓(其)朝”,當主要是指夏王朝統治下衆邦國僭越禮制規範的行爲,或者也包括夏后啓統治下的夏王朝本身僭越禮制規範的行爲,故最終帶來“邦或(國)不祥,吝于者(諸)皇”這等災咎性的後果,則將此等行爲稱作“大[午女](忤/啎)”,似乎更符合情理?
發表於 2025-5-25 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47】【猜測之言】簡46-47:建人將政,獄慎則句(劬?),大邦則吉,【46】少(小)邦乃敺(曲?)。曰:建人不政,獄冒則紽(弛),少(小)邦則吉,大邦則羅(離),百眚(姓)恆干(奸),折(哲)民用徙。
    原釋文將“句”讀爲“局”而無注。

    今按:據前後文句推測,懷疑“句”當讀爲“劬”,勞也。“建人將政”即選擇官員來管理政務,設官分職,分擔夏后之職責,如此處理獄慎之事多,官員必然勞苦,故云“獄慎則句(劬)”。——這種由夏后派遣官員處理政務的思想,顯然帶有戰國時代的色彩。
    “大邦則吉”,因大邦設置官員衆多,足夠處理各種政務,故吉利。“少(小)邦乃敺(曲)”,疑是指小邦官員缺乏,處理獄慎之事不敷使用,故委曲從事,或者説導致邪僻之事叢生。
    “大邦則羅(離)”,或將“羅”讀爲“罹”,訓爲憂,實則“罹”“離”古代典籍多通用,且“離”亦有“憂”義。我們認爲原整理者讀爲“離”似更好解釋些?“離”有“離散”義,如《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如此,“大邦則羅(離)”與下文“折(哲)民用徙”似可照應?
發表於 2025-5-26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简36夫天决(?)隹(唯)囗,則大嚴又(有)北。原缺释之字应是“祭”,读为“察”。
發表於 2025-5-26 21:00 | 顯示全部樓層
《兩中》有如下三個字形
20250526.jpg
發表於 2025-6-2 15:54 | 顯示全部樓層
  【48】【補説】簡33:[谷重](豄-瀆)//[谷士罒牛](豄-瀆);//湩(瀆);
    原注:[谷士罒牛],“[士罒牛]”字加注“谷”聲,所從“[士罒牛]”旁訛作“重”形,讀爲“瀆”,敗亂。

    今按:原注分析“[谷士罒牛]”字形,認爲是“[士罒牛]”字加注“谷”聲,正確可從,“谷”“[士罒牛]”古音接近;然又認爲所從“[士罒牛]”旁訛作“重”形,直接看作字形訛誤,恐非確論。
    我們認爲,“[谷士罒牛]”字所從“[士罒牛]”旁,當是變形音化而寫作“重”形,“重”“[士罒牛]”古音聲紐皆屬於舌音,韻部分別屬於東部、屋部,二字是陽入對轉關係。
    如此分析字形,即不是將所從的“重”旁視爲訛形,而是看作變形音化而來的聲符,有個旁證如下。
    上面已有學者(林小听儿,10#)指出:據清華簡《兩中》“瀆”字訛形作可知,《禱辭》舊釋“湩”之字(辭例爲“如胥重諸汝,如見其父,如見其母,如見其妻,如見其子,如百~川之歸海,如販之入市”)應當從網友“My9082”之說改釋爲“(瀆)”。

    今按:網友“My9082”之改釋可信。據此,戰國燕系文字材料中四見的縣名“范湩”(見張振謙《燕文字編》),可能就應當釋讀爲“范湩(瀆)”。——因爲如果按照“湩”字來解釋,則是“乳汁”之義,後或引申出“水濁”之義,似皆非地名所宜用之字;而釋讀爲“范湩(瀆)”,“瀆”爲“溝”“水”“川”“渠”之義,作爲地名用字常見(參《水經注》)。“范湩(瀆)”作爲燕國縣名,疑是後來秦朝時所置之范陽縣(屬廣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定興縣西南四十里固城鎮。“范陽”縣得名之由,應劭所謂“在范水之陽”,范水正是注入易水。設若以上所説不誤,則秦置之“范陽”縣在戰國時代很可能名叫“范湩(瀆)”縣,至秦朝時沿用其行政區劃而改名爲“范陽”。
發表於 2025-6-4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汗天山 於 2025-6-4 23:21 編輯

    【49】簡56:伓(背)干(奸)𧊒(齊)[囧皿](盟);
    原注(簡35):𧊒[囧皿],讀“齊明”,指祭祀。《詩•甫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禮記•中庸》“齊明盛服,以承祭祀”,鄭注:“明猶潔也。”

    今按:此句簡文所見的“伓干𧊒[囧皿]”,顯然就是《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使告于諸侯書》中所説的“倍奸齊盟”,當是指違背觸犯盟約。
    據此,本篇簡文其他處所見的“𧊒[囧皿]”“齋(齊)明”(共四見),或當統一讀爲“齊盟”。“𧊒[囧皿]齋(齊)明”不當讀爲“齊明”理解爲祭祀,而當讀爲“齊盟”,是指盟約。
發表於 2025-6-4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49】【補】簡56:伓(背)干(奸)𧊒(齊)[囧皿](盟);簡62:乏瀆齊[囧皿](盟)【乏 (瀆)齊 (明)】
    今按:與簡文“伓(背)干(奸)𧊒(齊)[囧皿](盟)”、“乏瀆齊[囧皿](盟)”類似文例,可舉出諸如:《國語•吳語》“背其齊盟”之語;《楚語》“民瀆齊盟”;《左傳》成公十六年、昭公元年“瀆齊盟”等。【注:相關文句,“my9082”(78#)已引。“伓(背)干(奸)”連下讀,也有學者説過(王寧94#),然其解釋文意恐不對。】
發表於 2025-6-4 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49】【再補】簡56:伓(背)干(奸)𧊒(齊)[囧皿](盟);簡61-62:(乃父)虔共(恭)齋(齊)[囧皿](盟);乏瀆齊[囧皿](盟);簡63:各(格)女(汝)庶由(胄)……而各(恪)祗齋(齊)明(盟);
    今按:簡61、62、63所見的“齊[囧皿](盟)”,似當是指作爲上帝在人世間代理人的君王,與上帝所訂立的盟約而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7-3 19:11 , Processed in 0.0370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