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心包

清華六《鄭文公問太伯》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4-19 23:47 | 顯示全部樓層
簡5:[?/執]胄F(乙本作G)甲,H戈盾
整理報告釋讀爲“攝胄[喜+專](擐)甲,擭戈盾”,解釋道:“攝,訓爲結。[喜+專]從專得聲,讀爲‘擐’。《說文》‘貫也’。《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清華簡《金縢》用爲“穫”,簡文讀爲“擭”,《說文》‘握也’。”


今按:“[?/執]”讀爲“攝”可信,上古“執”聲、“聶”聲之字可通。但“攝”訓為結似不妥當。據《故訓匯纂》,“攝”訓為結僅見於《莊子·胠篋》“則必攝緘縢”陸德明《釋文》引李云,是比較罕見的義項,用在此處也不符合文義。
F,有學者指出其實是“從艸從豆從口從卑”或“從喜從屮從卑”,屮是受喜的影響而類化。喜就是鼓,甲與戰爭有關,故加戰爭常用的“鼓”形;字從“卑”聲讀爲“被(或披)”。有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釋作“鼙”。[ 本帖第6樓“ee”、第8樓“bulang”的意見]其說均可信。包山簡145有“鼙”字作J,與F當是同一字。後者右上部的“屮”形,如學者所指出,是受“鼓”上部“屮”形的影響而類化。“鼙”讀爲“被(或披)”的證據是:上古“卑”聲、“皮”聲的字都可以和“罷”聲的字通用。[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492、569-570頁。]
順便提及,包山簡之字爲姓氏,有學者讀爲“卑”,[ 參看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第70頁注釋[96]。]我們認爲或可讀爲“裨”,《論語·憲問》有“裨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有“裨竈”。
確定了“鼙(被)”字的釋讀,再來看“攝”字的解釋。“攝”似當訓爲持。當然,胄一般是戴在頭上,但有時也會取下持於手中。同時,“攝”、“被”可能存在互文關係,所以“攝”不必非得理解爲拿在手上,理解爲一般意義的持即可。
H讀爲“擭”恐怕難以成立。典籍中無“擭”表示握義的實際用例。而且《說文》所謂“握也”,實際上是捕取之義。張衡《西京賦》:“杪木末,擭獑猢。”《廣韻·陌韻》:“擭,手取也。”
H或可讀爲“舉”。中山王鼎銘文:“蒦(與)其汋(溺)於人施(也),寧汋(溺)於淵。”《大戴禮記·五帝德》:“舉干戈以征不享、不庭、無道之民。”

F

F

G

G

H

H

J

J
發表於 2016-4-20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簡6中被整理者括讀為“迢迢”(合文)之詞,楊蒙生先生屬下讀,且讀為“專斷”(清華網),徐在國先生從之(簡帛網),按:專斷文義不好理解,或當讀為“輾轉”,《焦氏易林.歸妹之》“輾轉東西,如鳥避丸”,《采風曲目》有“輾轉之賓”,其中“輾”用“廛”字表示,此處暫存疑。
發表於 2016-4-20 15:41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6楼ee于2016-04-17 19:07发表的  :
《鄭文公問太伯》簡2:執(?)胄披甲,
第三字整理認爲從“喜”從“專”,讀爲“擐”,屬誤認字形,其實是“從艸從豆從口從卑”或“從喜從屮從卑”, 屮是受喜的影響而類化。喜就是鼓,甲與戰爭有關,故加戰爭常用的“鼓”形。第三字實從“卑”聲讀爲“被(或披)”。“被甲嬰胄”、“被甲冒胄”古書常見。

ee先生釋出“鼙”字,甚是。竊以爲“[竹+執]胄鼙甲”可讀爲“笠胄萆甲”(《上博(二)·容成氏》簡14、15兩見“蓻(笠)”。{竹+執}說不定就是“笠”的異體),“笠”“所以禦暑雨”,“萆”爲蓑衣、雨衣。此句意謂以盔頭爲斗笠、以鎧甲爲蓑衣,表明先君武公時篳路藍縷,枕戈待旦,兵不卸甲,把甲胄當作日常衣帽穿戴,隨時準備上陣。似頗生動。
發表於 2016-4-20 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6中讀為“迢迢”之詞,從形體上看似乎也可看作“傳食”二字合文。
發表於 2016-4-20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华六还未上市,学者文章有一些引文,也引起对古史记载的质疑。
关于郑桓公后出一节,我认为史记没错。我刚才以前也认为是桓公克会。
但后出如何解释,因为他这个王子是西周末年的王子,恐怕没这样讲的。
后出只能是说桓公带队伍拼到最后,才从长安撤出来,跟着他的乘徒就那么一些。
还要固奋战斗,为荣勋死磕骊山之下。就那么几竿枪,还克会,对桓公而言,这是一个美丽的郑国梦。
吾后面,就和桓公没关系了,虽然讲继承先烈之志,归为桓公之力。
是否如此来读书呢?
2016年5月13日:释文 后出 的解释是对的。
發表於 2016-4-20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3-14:君之無問也,則亦無聞也。君之無出也,則亦無入也。戒之哉,君。吾若聞夫殷邦,湯為語而受亦為語。

"受"即"紂"。《尚書.西伯戡黎》:"祖伊恐,奔告于受。"孔傳:"受,紂也。音相亂。"《上博二.容成氏》21:"湯王天下,卅又一世而受作。""受",即"紂"。
這一段話很有意思,全篇寫太伯勸諫鄭文公,最後這幾句話意思是:"你若不問,你就不會聽到什麼。你若沒有付出,你就不會有收穫。好好警惕呀,君王。就好像我聽到殷邦的歷史,湯留下了話語,紂也留下了話語(,看你要選擇什麼吧)。
發表於 2016-4-22 09:17 | 顯示全部樓層
再談簡5的鼙字
鄭文公問太伯1.jpg
發表於 2016-4-22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20楼(暮四郎) 的帖子

簡1-2:原考釋斷讀為「不穀幼弱,閔喪吾君,譬若雞雛,伯父實被複」
文公對太伯說這句話,語義大概是「我年幼弱小,可憐地失去了父君,就像幼禽一樣,而伯父您是我的保護」。閔喪吾君,應是文公自說喪其父。
發表於 2016-4-22 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簡8:乃東伐齊酄之戎為〔曷攴〕
為〔育攴〕,原考釋將〔育攴〕讀為「徹」,釋為「道也。」
珍伊案:似應釋讀為「使其撤退」。「為」釋為「使」,見《易經.井卦》:「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王弼注:「為,猶使也。」「徹」釋為「撤退、撤除」,見《儀禮.鄉射禮》:「乃徹豐與觶。」鄭玄注:「徹,猶除也。」

簡10:印(抑)淫媱于康
印字,石小力已論及,謂用作連詞「抑」,但又說「表示轉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珍伊案:簡文此處都是說文公的缺點,上文說他不慕先王法則,下文說他與楚交好、為大其宮等等,因此這裡不會是轉折的語氣。此處的「抑」,應是表達「而且」之義。
太伯2.jpg
發表於 2016-4-22 16:56 | 顯示全部樓層
《鄭文公問太伯》簡5中“[竹+執]胄鼙(被)甲”之“鼙(被)”是由ee、bulang兩位先生考證出來的,“鼙(被)甲”連言,文意通暢,顯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以此為定點考慮“[竹+執]胄”,方向就很明確了,“[竹+執]胄”毫無疑問就是戴胄之類的意思。現在的問題是“[竹+執]胄”之“[竹+執]”該如何解釋。我們認為“[竹+執]”當讀為“戴”。“[竹+執]”從“竹”,“執”聲,“戴”從“異”聲,“執”聲字與“異”聲字可以輾轉相通。“執”聲字與“立”聲字可通,如陳劍先生將上博簡《容成氏》簡14、15中的“蓻”讀為“笠”;“立”聲字與“異”聲字可通,如古書中“翌日”之“翌”多寫作“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4 17:25 , Processed in 0.0381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