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林少平

清華簡八《心是謂中》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12-6 15:20 | 顯示全部樓層
“心所美惡,何若倞;心所出小大,因名若”。陳偉先生指出“倞”當讀作“景(影)”,與“響”相應,目前已經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20183月的會讀以及微信群討論中,高中華女士便曾提出分別讀作“影”和“響”的意見,未引起整理小組的重視。不過”“因名”如何解釋,仍未達成一致。侯瑞華先生認”應當讀“附倚”,“因名”應當讀“因鳴”。此外,有網友將“何”讀作“儀”“訶”“荷”等,關於“”的理解也多有分歧。
“影”“響”之喻多見,如《左傳》昭公十二年“今與王言如響”、馬王堆黃帝書《經法·名理》“如影之隨形,如響之隨聲”、《管子·明法解》“下之從上也,如響之應聲;臣之法主也,如景之隨形;故上令而下應,主行而臣從,以令則行,以禁則止,以求則得,此之謂易治”、《管子·任法》“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荀子·強國》“夫下之和上,譬之猶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淮南子·主術訓》“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景之像形”等,不勝枚舉,多用於臣從君命的譬喻。《心是謂中》一文中,以“心”喻君,落腳點實治道。心所產生的美惡、小大的判斷,百體四相皆時回應,正如臣從君命。“若影”“若響”與“”“因名”,均是對應關係。“何”可訓“問”,《廣雅·釋詁二》:“何,問也。”賈誼《過秦論》“陳利兵而誰何”,《史記》集解引如淳語:“何,猶問也。”《漢書·衛綰傳》“不孰何綰”,顏師古注:“何,即問也。”何”亦可讀作“訶(呵)”,指責問,如《韓非子·內儲說下》:“王出而訶之曰:‘誰溺於是?’”總之,“”指答復君主之問。“名”,據《春秋繁露·深察名號》,“鳴而施命,謂之名”。“名”亦可徑讀“命”,“名”“命”可通,“因命”指遵循命令,可參見《易·繫辭上》“是其受命也如響”。“”與“因”互文見義,均指臣子對君主的順從。
發表於 2018-12-6 17:44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们在3楼把“復”训未为“效验、应”,下来已经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这句话是说心与四相的关系。拿物体和影子的关系,发声和回响的关系(学者读名为鸣,是合适的)来比喻心与四相的关系,復和因相对,因就是一般的“相因”之“因”,“何”就是表强调的疑问词,“其效验,其相应多么像影子(与本体相应)”。影子表现出来的一定是符合本体的,响声表现出来的一定是符合发声者及其本意的。心中的美恶,虽然外人看不见,但是你的表现确是无所遁形的。若有必要的话,我会写一篇札记论述这个想法。
發表於 2018-12-7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25楼(心包) 的帖子

古書中的“影”“響”之喻基本都是說臣子順從君主,是有較固定喻義的。

“因名”和“復何”應該是嚴密對應的關係,“何”不應是疑問詞。

還應考慮“復”和“因”的通常意義,理解作答復和遵循是很合適的。

有“若”限制,說明是比喻,“名”讀作“鳴”就太實了。如果讀作“鳴”,一上示三王先生將“何”讀作“儀”倒是很合適的,因爲《荀子·君道》云“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荀子·正論》云“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唱默則民無應也,儀隱則下無動也;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但似乎不大符合用字習慣。


有“若”的限制,不應朝這麼實的方考慮,而應是比喻義,而且說的是百體四相對心的依從,緊承上句說的心爲君,下啓下句四相對心的卽時反映。
發表於 2019-4-9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發表於 2019-5-4 10:49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目、耳、口、X四者爲相
簡2:“心欲甬之,X故與(舉)之。”
“X”,“ee”以爲此字應讀爲腳義的“足”,當是。
按:如此,則簡2“心欲甬之”之“甬”當讀爲“踊”。《説文》:“踊,跳也。”《禮記·檀弓》“辟踊,哀之至也”,疏:“拊心爲辟,跳躍爲踊。”

【附記:復旦網近期打不開,未能瀏覽全部網文。若是有早已說過者,則帖子作廢。】
發表於 2019-5-4 11:5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汗天山 於 2019-5-4 12:26 編輯

簡2-3:心情母(毋)又(有)所至,百體【2】四相莫不XY。【注:X=[馬田];Y=[ 氵禾又]。】

按:X字,又見於左塚漆梮,辭例爲“豫~”(或“~豫”)。林志鵬先生釋爲“縶”訓爲拘執,代入簡文似乎不大通順。因爲“縶”字訓爲“絆馬足也”,此字精确的訓釋似當是指外界主動去施於主體的拘執;而涵泳簡文之意,“XY”似當是“百體四相”自身主動自發的行爲。但其將“X”看作表意字的思路是很有道理的,字釋爲“縶”很有可能是正確的。循其思路,我們懷疑此字當讀爲“蟄”。《說文》:“蟄,藏也。”《爾雅·釋詁》:“蟄,靜也。”蟄,蟄伏,引申之,則含隱伏、隱藏、靜止不動之意。“Y”字釋爲“沈”,沈潛。“蟄沈”即蟄伏沈潛,靜止不動,與簡文前後文意庶幾相合?

    又,《莊子·田子方》“慹然似非人”,慹,司馬彪注云:“不動貌。”郭云:“寂泊之至。”與“蟄”等字當有同源關係。字又與讋通,義爲失氣也、服也。此類義項於簡文中似皆可通?
    左塚漆梮或可讀爲“豫蟄/慹”,“豫”訓爲“大”,意即“大蟄/慹”?亦或讀爲“豫習”?

【附記:復旦網近期打不開,未能瀏覽全部網文。若是有早已說過者,則帖子作廢。】

發表於 2019-5-4 13:05 | 顯示全部樓層
簡6:死生才(在)天,亓(其)亦失在心。

“失”字原整理者未出注,則是就“失”字爲訓,因前文主語是“死生”,如就字爲訓,則“失在心”即是意爲“生”亦有“失”,而前文“心氒(厥?是?)爲死,心氒(厥?是? )爲生”是説“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決定人“身命”之生死,説“死生”“失在心”恐有不妥。

按:懷疑“失”當讀爲“迭”。《説文》:“迭,更迭也。”亦含重迭之義。《周易·繫辭》:“迭用柔剛。”《詩·邶風·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禮記·禮運》:“五行之動,迭相竭也。”
   
    “死生在天,其亦迭在心”即是説,死生由天決定,同時也重迭由心決定。

【附記:復旦網近期打不開,未能瀏覽全部網文。若是有早已說過者,則帖子作廢。】
發表於 2019-5-7 23:04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目、耳、口、X四者爲相
簡2:心欲甬之,X故與(舉)之。

按:“X”字,目前好像將其讀爲腳義的“足”這種説法佔據上風。其實,此字更有可能應該讀爲“手”。
試猜測如下:
    1.傳世典籍中,與“目、耳、口”諸人體器官並舉者,大概除了“足”就是“手”;而且其中可以“舉”者,也以“足”與“手”爲常。所以,原整理者釋爲“適”讀爲“肢”,是想統括“手”和“足”,思路是正確的,但字形上解釋不通,且釋爲“適”與此字已知的用法多有扞格。讀爲“足”也是同樣的思路,音理上也能說通。但從情理來講,在諸人體器官中,“手”似乎比“足”更重要些。
    2.陳劍先生將那個字釋爲“琮”之象形初文,符合此字在戰國文字材料中的使用情況,應該是可信的。“琮”從“宗”聲,“宗”古音屬於齒音冬部字,而“爪”屬於齒音幽部字,二者聲母同屬於齒音,韻部陰陽對轉,當存在通假的可能性。
    3.從古文字字形來看,㕚(爪)與丑爲一字分化,而㕚(爪)與丑、手聲韻俱近,當可以通用(參《説文新證》p975)。如《説文》:“杽,械也。从木,从手,手亦聲。”段注云:“杽、杻古今字。《廣韵》曰:‘抙,杻古文。’”
    因此,此字從“宗”聲,讀爲“手”,從音理上講應該也是可行的。從情理上説,也是可以講通的。
    若如此,簡文可釋文作: 簡1:目、耳、口、手四者爲相       簡2:心欲用之,手故舉之。

    又及,《邦 (家)凥(處)立(位)》簡1之字,或當讀爲《周易》“朋盍簪”之“簪”,訓爲“疾也”。
        厇(度)君速臣,臣簪[辶毛<逆?>]君。——上言君召臣,下言臣疾速[辶毛<逆?>]君,文義似可通?
發表於 2019-5-8 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也貼個通行釋文,因沒讀懂以及不確定的地方不少,姑且言之:
    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手(?)四者爲相,心是謂中。心所爲美惡,復何若影;心所出小大,因名若響。【1】心欲見之,目故視之;心欲聞之,耳故聽之;心欲道之,口故言之;心欲用之,手(?)故舉之。心情毋有所至,百體【2】四相莫不蟄(?)沈(?)。爲君者其鑒於此,以君民人。
    人之有爲,而不知其卒,不惟(雖?)謀而不度乎?如謀而不度,則無以【3】知短長,短長弗知,妄作衡(?)觸(?),而有成功,名之曰幸。幸,天;知事之卒,心。必心與天兩事焉,果成,寍心謀之,稽之,度【4】之, 鑒之。聞訊視聽,在善之攈(-存?),心焉爲之。
    斷命在天,苛疾在鬼,取命在人。人有天命,其亦有身命,心厥爲【5】死,心厥爲生。死生在天,其亦迭(?)在心。君公侯王,庶人平民,其毋獨祈保家沒身於鬼與天,其亦祈諸[心]【6】與身。【7】
發表於 2020-7-20 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0-7-21 08:21 編輯

「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C故舉之」,此段話主題是强調「心」對目、耳、口等四相的控制與制約。緊接著的「心情毋有所至,百體四相,莫不AB」,則用「毋……莫不……」句式重申這層意思。是說如果心不對四相、百體節、制、約(或與2樓所說「指揮」略同。「情」「靜」似也可,但不影響「毋有所至」的文意),四相、百體則AB。「至」應該表達制約、控制的意思。《十六經·觀》「是故爲人主者,時[扌室]三樂,毋亂民功,毋逆天時」,《國語》作「時節三樂」,學者已論[扌室]《性情論》《性自命出》的[室+心]性[室+心]/室之[室+心]/室表達一詞,是「節」的意思《孫子·虛實》:「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漢語大詞典》釋爲「控制別人」。也許並不需要這麼求深?通人一哂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16:28 , Processed in 0.03548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