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原创] 安大簡《曹沫之陳》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8-28 23:19 | 顯示全部樓層
簡20「君無憚自勞」的「勞」是個屬於「將錯就錯」的訛字,「衣」旁上半的寫法與「火」完全不像,若不是有上博簡可供對照,恐怕很難釋出。
 樓主| 發表於 2022-8-28 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簡36讀為“禱”之字,上頁下壽。上博簡作上髟下示之形,之前有學者釋“旆”等,現在看來,不確,當與“禱”音有關。整理者認為上部為“修”,乃作音符。對比,我們有不同看法,其字上部酷似旗幟形,我們懷疑此字或讀“纛”,古代軍隊里的大旗,加示,蓋指祭祀時所用的大旗。纛,亦作翿,從羽,壽聲。
發表於 2022-8-29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簡23「不兼(嚴)畏則不(勝)」,「兼」讀為「嚴」聲韻都不密合,「兼」還是讀「謙」為好。
發表於 2022-8-29 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其賞輕且不信”,上博本作“其賞(言歲)且不中”,我們曾將上博本“(言歲)”讀為“闕”(有通假之例),訓為缺少。今見安大本“輕”字,可證前說很有成立的可能。
發表於 2022-8-29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1. 簡15-16整理者釋文作「凡有司率長民者,毋角(祿)爵,毋(從)軍而辟(避)辠(罪),同都教於邦則其合之不難,所以爲和於豫(舍)。」
謹按:整理者將「角」讀為「祿」與下面的「『從?』軍」對不起來。「角」的位置當是一個動詞。整理引一說讀為「角」,但古漢語的「角」作動詞是較量、競爭的意思,置於簡文不合。考慮到安大簡《曹沫之陣》書手的書法較為稚拙,而且出現不少錯字,如簡6的「盡」、11的「邊」、簡13的「和」、簡14的「等」(誤為兩個「之」,一般是上「之」下「止」)、簡17的「謂」、簡23的「恆」等等,我們懷疑安大簡的「角」當是上博簡「㘝」的錯字。簡文的「從」寫得十分奇特,不確定是否是「从」,或就是「从」的錯字?簡文意思大約是說:凡是有司率領長民者,不可惜爵而不授,不可使軍隊從於長民者而避罪(參見鄔可晶:〈金文“儔器”考〉)……
2. 簡18「所以為 (敦)」、19「不親則不 (敦)」,黃德寬先生讀「 」為「敦」可從。沈培先生:《試說清華簡〈芮良夫毖〉與“繩準”有關的一段話》一文專門討論過“斷”與“敦”的關係,可以參看。文載《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主辦,2013年6月,第234-246頁。後載《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李學勤先生八十壽誕紀念論文集》,中西書局,2016年,第188-189頁。
3.安大簡 07-08「顯才(哉)」,上博作「曼才(哉)」,整理者認為「曼」當改讀為「顯」。按:此說不可從。二者聲紐較遠,韻部開合不同,不能相通。或根據此現象,將《祭公》的「曼德」也讀為「顯德」亦不可信。「曼德」義同「蔑德」,「曼」、「蔑」都有「覆被」之義,不能改讀為「顯」。陳劍先生〈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已有詳細論證。
4.簡14「 (施)祿毋倍」,其中「施」的字形當與上博簡《仲弓》14+9「早(躁)使不行,妥△【14】有成」的「△」為一字。過去研究者將「妥△」讀為「委蛇」,實不可信。一方面語法結構與「早使」不同,二方面「妥」與「委」讀音不近,不能相通,王鵬遠:《古漢字”變形音化“現象再研究(終稿)》,復旦大學碩士論文有專門的討論。可以參看。筆者曾認為「△」當讀為「施」,現在看來可能是對的,《仲弓》簡文當讀為「妥施有成」。
發表於 2022-8-29 11:50 | 顯示全部樓層
6.簡25整理者釋文作「人 (使)士,我事(使)夫=(大夫)。人事(使)夫=(大夫),我事(使) (將)軍。人事(使) (將)軍,我君身進。」
    謹按:「事(使)」的處理方式似不妥。研究古漢語的學者一般把「任用」、「役使」義的「事」、「使」看作同源詞而非同一個詞。而且據考察,楚簡中「史/ 」、「事」二字的用法已有較爲明確的分工,「事」一般不用爲或很少用爲「使」(「使」多用「史/ 」表示)。因此簡文此處「事」如字讀即可,與開頭的「 」都是「任用」、「役使」的意思。
    參見陳英傑《史、吏、事、使分化時代層次考》“五,戰國簡牘資料中的情況”,《中國文字》新四十期,121~133頁,台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7月。陳劍《清華簡字義零札兩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2頁,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8月。鄔可晶:〈《命訓》校讀一則〉,《古典文獻研究》第24輯,2021年。
發表於 2022-8-29 16:05 | 顯示全部樓層
    上博簡《曹沫之陳》簡35“毋嬖於便嬖,毋倀於父兄”,過去諸家都將“倀”讀爲“長”。現在安大簡《曹沫之陳》簡21作“毋倘於父兄”。“倘”字从人、尚聲,應該讀爲“黨”,是袒護、偏袒的意思。《墨子·尚賢中》:“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正可與簡文內容相印證。
    “長”聲與“尚”聲相通,文獻中有很多例證。(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54頁。)又古文字中有“長”、“尚”雙聲之字,見於楚簡的如《清華簡一·楚居》簡2之字。《論語·公冶長》的“申棖”,《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申黨”。因此上博簡的“倀”也應該依照安大簡讀爲“黨”,兩處的異文屬於通假關係,可以統一起來。
發表於 2022-8-29 16:13 | 顯示全部樓層
《郭店·緇衣》簡26“[章僉]”,過去多分析爲从“章”,“僉”聲。我們認爲可分析作:从“僉”聲,从“[章欠]”省聲。安大簡《曹沫之陣》簡27“[章欠土]”在上博簡本中寫作“[障土]”(簡43)。“[障土]”一般認爲是“障”之異體,從安大簡異文看,“[障土]”當分析爲从“阜”,“[章欠土]”省聲。簡文“行[阪土]淒[章欠土]”,安大簡整理者讀作“行阪濟險”,與《吳子·料敵》“行阪涉險”義近,可信。反觀《緇衣》“[章僉]”所从的“章”亦當是“[章欠]”之省,故郭店簡“[章僉]”字應看作是個雙聲符的字。
發表於 2022-8-29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3「牪,爾正(政)訌;不牪,而(爾)或興或康以兇保,疆必勝」,原整理者在「興」字下點斷,「保」字下讀,似均不必。原整理者認為「以」是「亡」的訛字(頁58),上博本與安大本均作「以」,為「亡」之誤字的可能性極低。「牪」,則政權會潰亂,「不牪」則國家可以在興盛康寧與災禍中保有,一定會獲勝,就文意來看「不牪」是正面的敘述。「牪」在上博時期很多學者都讀成「奔」,並把主詞當成軍隊或士兵(這當然是受到編聯的誤導),現在看來「牪」指的是國家,與軍陣無關。
發表於 2022-8-29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youren 於 2022-8-29 18:26 編輯

簡20「匹夫寡婦之獄訟」,「訟」字上博簡作「詷」,我在碩士論文裡是以聲韻通假的角度將「詷」通為「訟」(當時還有一些學者是將「詷」讀如字,與「痛」聯繫),現在看到安大簡,字正作「訟」,「訟」與「詷」更可能是字形上的訛誤關係。安大簡原整理者指出這種寫法的「公」又見於《陶錄》3.212.3,這個說法非常重要。在原有的「公」字上增加兩道橫筆,在古文字中非常罕見,值得留意的訊息有:一、兩道橫筆除了可放在「公」字下(如安大簡之寫法),也可放在「公」字上(參《陶錄》1054-1060),這種「=」放在「八」形上的寫法,應該就是上博簡本誤寫成「詷」的關鍵因素。二、《曹沫之陣》寫魯莊公與曹沫的對話,以及曹沫對兵法的了解,文本應來源自魯國,而前述特殊寫法的「公」,正是齊魯文字的特色(參《齊魯文字編》頁137-138),這是《曹沫之陣》來源自魯國的一個重要旁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17:38 , Processed in 0.0344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