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gefei 於 2022-12-3 13:50 編輯
簡68“冀戲、冀溢、冀華、冀上、冀蜀”
試對比以下辭例:
簡110—111“啟,唯昔方有洪,溢戲,高(謞/嗃)其有水(準),權(讙)其有中,漫泆,乃亂紀綱”
《五紀》簡1“奮洫〈溢〉于上,雚(讙)其有中,戲其有德,以乘亂天紀”
並有“戲”、“溢”,則不難知道“華”顯然應該讀“譁/嘩”,與“謞/嗃”、“讙/嚾”意義相同,即混亂。 “上”,意猶“乘亂”之“乘”,侵犯、陵犯之意(如《左傳》“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國語》“《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韋昭注:“上,陵也。”),兩字在不少義項上都是近義詞。“蜀”或為“獨”,解爲慎獨。按這組詞都是不好的字眼,“蜀”可讀為“濁”,也是亂、混亂的意思。《呂氏春秋·振亂》“當今之世濁甚矣”,高誘注:“濁,亂也。”《戰國策·秦策一》“書策稠濁”,高誘註:“濁,亂也。”《楚辭·九辯》:“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濁世”,《漢語大詞典》釋爲“混亂的時世”。另有“溷濁”一詞,近義複合詞,“溷”即亂、煩亂。《說文》:“溷,亂也。”《九章·涉江》“世溷濁而莫余知兮”,王逸注:“溷,亂也。”
又補充“gefei”26樓: 《淮南子·精神訓》:“是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王聲譁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莊子·天地篇》中相似的一段話,作“五聲亂耳,使耳不聽”,“譁”即亂。又,《莊子·齊物論》“激者、謞者”,《經典釋文》引司馬云:“謞,若讙謞聲。”亦側面證明“高(謞/嗃)其有水(準)”的讀法是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