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罗小虎 於 2023-4-24 02:02 編輯
孔子復徹曰:“臣得幸於兄,願賜堅(臣),履而拜見。” 關於“堅”字,東潮先生認為乃“望”字誤讀。我們認為這個觀點雖然有其合理性,但可能也未為確解。對於整句話該如何解釋,東潮先生沒有作進一步的說明。如果把這個字看做是“望”字,其優勢在於可以和今本“願望履幕下”中的“望”對應起來,但問題在於,簡文“願賜望履而拜見”是很費解的。在馬王堆帛書老子甲84中,有這樣一個字形:
其辭例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枯槁。故曰:‘ 【圖片代表字形】強者,死之徒【84】也。’”該字對應的正是傳世本中的“堅”字。將此字與《盜蹠》中的字形相對比,不同之處在於右上角一者從攴,一者從又,攴、又可通。所以說《盜蹠》中的這個字還是可以認為是“堅”字(或受“望”字影響而稍有訛誤)。在把這個字看成“堅”此基礎上,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我們認為可破讀為“閒”。閒,見母元部;堅,見母真部,聲母相同,韻部相近,可以通用。閒,閒暇。”這句話也就可以點斷為“願賜閒,履而拜見”。願賜閒,希望賜予一個空閒。願賜閒,乃古代卑者求見尊者常辭,古書中類似的表達很多:
《史記·袁盎鼂錯列傳》:“鼂錯在前,及盎請辟人賜閒,錯去,固恨甚。”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臣奉乃深知道之可信也。不勝拳拳,願復賜閒,卒其終始。”
《漢書》中的這個例子“願復賜閒”與簡文“願賜閒”尤其接近,只是多了一個“復”,表示再一次。
古書中類似的話還可以說“願賜……之閒”、“願賜清閒”:
《戰國策·秦策三》:“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閒,望见足下而入之。”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自非然者,臣願得少賜游觀之閒,望見顏色。一語無效,請伏斧質。”
《漢書·鮑宣傳》:“愿赐数刻之閒,极竭毣毣之思,退入三泉,死亡所恨。”
《漢書·楚元王傳》:“《書》曰‘伻來以圖’,天文難以相曉,臣雖圖上,猶須口說,然後可知,願賜清燕之閒,指圖陳狀。”
《漢書·循吏傳》:“王曰:「郎中令何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願賜清閒竭愚。」王辟左右,遂曰……”
也可表達為“願請閒”、“請閒”、“願少閒”:
《史記·袁盎鼂錯列傳》:“袁盎還,愧其吏,乃之丞相舍上謁,求見丞相。丞相良久而見之。盎因跪曰:‘願請閒。’”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數欲請閒諫,二世不許。”
《史記·汲鄭列傳》:“黯請閒,見高門,曰:‘夫匈奴攻當路塞,絕和親,中國興兵誅之,死傷者不可勝計,而費以巨萬百數。’”
《史記·孝文本紀》:“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閒言。」”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睢日益親,復說用數年矣,因請閒說曰:「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願少閒。」”
以上諸多例證都是證明“願賜閒”這種說法可以成立。(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願賜閒”有時包含著“摒除他人”的意思,簡文中是否有這層意思,還可討論。)“履而拜見”之履,可讀為“禮”。履、禮相通也很常見,可參看《古字通假會典》“禮與履”條(第544頁)。“禮而拜見”,施禮而拜見,與本篇前文孔子說的“魯人丘聞將軍高義,敬拜,勞謁者入徹”中的“敬拜”正相呼應。古書中也有與“禮而拜見”類似的表達:
《風俗通義·正失》:“秦王大悅,禮而見之。”
《後漢書》:“礼而见之,挚乃说汤致于王道。”
這兩個例子雖然說的是尊者禮見卑者,但至少從語法、用例上可證“禮而拜見”的合理性。正因為孔子說“禮而拜見”,但是後面敘述他拜見盜蹠時並未遵循禮儀,而是“避壇反走”,反而是用非常無禮的行為拜見的,所以簡文說“盜蹠大怒”。盜蹠大怒的原因之一,顯然與孔子不禮見他有關。
最後談一下今本對應的“願望履幕下”這一句。與簡文相比,少了“賜閒”二字,多了“幕下”二字。我們懷疑可能是後世因為未明“賜堅”二字之義,所以刪除。也因為不明整個句意及不明“履”為“禮”字通假,故在“履”字後補上“幕下”,遂成“願望履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