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ee

清華六《子儀》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4-27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4:子儀曰:君欲汽(訖?)丹(戰?),在公。
“訖”,《說文》“止也”。《穀梁傳·僖公九年》“毋訖糴”注:“訖,止也。”
發表於 2016-4-27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若上説有理,則“公”就是指秦穆公。
由此,可知: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或认为,“君”字当依上文作“公”,对同一人的称呼应该一致,而且以“公”为妥。类书《北堂书钞》卷一百的引文“君”字正作“公”。
——此條校讀似有不當,古人對同一人的稱呼容有參差。
發表於 2016-4-27 22:54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2:先人有言曰:“咎(舊)者不元(怨)。”
——這句話的“咎”, 既可以如字讀,又可以讀爲“舊”,解釋爲過去之事,故推測其爲雙關隱語。句意猶言既往不咎,如今語所謂“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之意。
——秦穆公向子儀解釋之前秦楚交惡時的情況,稱引此語,當是希冀楚國不計過往,冰釋前嫌,使得兩國重歸於好。
發表於 2016-4-27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7-18:子儀曰:“臣觀於湋澨,見鬥鸛徛濟,不終,濡鸛,臣其歸而言之。”
——子儀這段話的大意似是説,我在湋水邊上看到兩隻鸛鳥相鬥渡河,最終其事不果,兩隻鸛鳥身上都被濡濕了。
子儀當是以此來說明“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的道理,表明他已經知曉秦晉兩國相爭鬥的情況,歸楚言及此事,則楚國君臣應該能體諒秦國的處境,與秦結好的。

不過,鸛爲水鳥,似不會被濡濕?故懷疑字或可讀爲“鷃”?——當然,古人大約摸言之也是有可能的。
發表於 2016-4-27 23:16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77楼东山铎于2016-04-27 22:35发表的  :
簡13:厭(兼?)年而見之。
——傳世文獻有“兼日”、“兼月”之例。“兼年”,似指不止一年,言時間較長。

“厭”、“兼”音近,古音皆屬喉牙音談部字,當可通假。
上博簡(六)《景公瘧》釋讀爲“厭”之字,傳世典籍或作“攝”。
“攝”、“兼”義近。《論語》“官事不攝”何晏注:“包曰:攝猶兼也。”《廣韻》:“攝,兼也。”二字或有同源關係。
發表於 2016-4-28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74楼东山铎于2016-04-27 22:36发表的  :
簡14:子儀曰:君欲汽(訖?)丹(戰?),在公。
“訖”,《說文》“止也”。《穀梁傳·僖公九年》“毋訖糴”注:“訖,止也。”

——子儀的這句話似乎也是雙關隱語,字面意思好像說的“乞丹(求取丹砂)”,隱含的實際意思或是“訖戰(終止戰爭)”。
發表於 2016-4-29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Re:回 39楼(薛后生) 的帖子

引用第44楼bulang于2016-04-20 08:42发表的 回 39楼(薛后生) 的帖子 :
记得章太炎某著作中有条说“开”有“授”的意思(证据是《尚书》还是《左传》一句话的“开”,在《史记》中作“受”,一时检不出其说在何处),所以,从语法上看简本《皇门》“唯莫[幵+目]余嘉德之说”,宋华强先生读为“锡”等字,理解上还是有点道理的,它就可直接读“开”,开:授也(支部字多有歧、离一类的意思,今天的“开支”就是付授劳酬),当然,理解为开导也是很好的。《融師有成氏》“昔融之氏师,訮寻夏邦”的“訮”,与这里的“[幵+目我秦邦”的“[幵+目”表示的显然是一个词,但体会不出来它表意的大概范围,难道要读携吗(《容成氏》14简“
”有人据《说文》读若读“携”,很好),携有携贰、离的意思(体会前面“游目”,似乎“幵+目”表示的当是伺察、离间一类的意思)。这个猜的有点大了        


果真這樣,可以读为“间”,微伺之,或离间之意;又可以是“研”,至少看《融師有成氏》读“研寻”是比较顺的,大抵是揣度对方的意思。
————————————————

按,“訮”可如字读,或读为“研”,不必求其他的读法,秦汉简中有“訮詗”一词,“詗”是刺探、侦查的意思,则“訮”的意思也应该差不多。7月12日补记
————————
《融師有成氏》“訮尋”之“訮”與《子儀》“目+幵”恐怕還是當以《說文》“蔽人視也”為解,是支部字,支部字多具有離、側一類意思,所謂“蔽人視”就是暗地窺視、窺伺,其與“窺”(楚簡以“圭”聲字表示{窺})、“矖”當具有同源關係,“窺”“矖”也都是支部字。“矖”,《說文》段注、《廣韻·霽韻》、《集韻·至韻》以其為“求視也”,《文選·左思〈吳都賦〉》“矖海陵之倉”,李善注引《蒼頡篇》:“矖,索視之貌”【對此,鄔可晶、何景成都有文論到,參看何景成:《釋甲骨文字“矖”》,鄔可晶:《利用出土文獻校讀古書兩篇》】,“尋”與“求”、“索”義近,故“訮尋”之“尋”可訓為求、索。   8月25日再補
發表於 2016-4-29 12:2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78楼(东山铎) 的帖子

這裡的“厭”似乎不如直接讀為“壹”,厭聲與壹聲通,《儀禮·鄉飲酒禮》“賓厭介入門左,介厭眾入門右”,賈公彥疏:“厭字或作撎字者,古字義亦通也”,厭聲與能聲通,能聲與壹聲通。(詳參孟蓬生先生:《戌/日字音釋》)
發表於 2016-4-29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73楼(东山铎) 的帖子

《晏子春秋》有“兼歲”一語,見《諫上·景公衣狐白裘章》:“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蘇與曰:“兼月,兼一月之粟;兼歲,兼一歲之粟”,似乎可通。兼亦有倍,加倍的意思,《馬王堆帛書·稱》“利不兼,賞不倍”,《文選·張衡西京賦》“鬻者兼贏,求者不匱”,李善注引薛綜曰:“兼,倍也”,此即“兼日”所源。
補:“兼年”亦見于《逸周書·文傳》篇引夏箴:“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    5.19
發表於 2016-4-29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沒記錯的話,沈培先生已經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55中的某年讀成“一”,N年前了,香港某次會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22:02 , Processed in 0.03612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