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难言

清華七《子犯子餘》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6-27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81楼(心包) 的帖子

“龕”,古文亦同“戡”。《揚子·重黎篇》:“劉龕南陽。”注:“取也。與戡同。”如此,讀作“戡”,似乎要优于“临”。
發表於 2017-6-27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73楼(心包) 的帖子

左冢漆局的“A民”,朱曉雪師姐釋讀為“寵”(《中國文字》新36輯),類比其中的“勑民”、“陵民”,順讀為“寵民”,是可以的。A字即可以分析為從宀從龍(四郎兄指出了“勹”、“宀”形近的例子,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116),也可以分析為從今從龍雙聲(今與龍共用一筆,上引朱文已指出,字形并已見于金文),一般來說,“今”字下一筆較短,但是楚簡中有些“今”字,下邊一橫也不短,上引朱文也認為上部從今。《越公其事》“胄”字作B形,章水根師兄在其未刊稿中指出上部應該是變形聲化為“今”聲,我們雖然不同意這種看法(雖然第一次看見這個字形,也如此考慮過),但是B這個字形也能說明“宀”和“勹”形近的關係。不管從龍聲出發,還是從今/龍雙聲出發,我們都認為“A民”要讀為“臨民”,文獻中不見“寵民”的說法,“臨民”的說法倒是很常見。這裡還要說的是漆局的“C民”,可以讀為“陰”(如陳偉武先生讀為“禁”也是很好的),即《洪範》“惟天陰騭下民”中的“陰”,黃國輝先生認同整理者的意見將上面提到的《厚父》中的“天今/見司民”中我們認同讀為“臨”的“今/見”與“陰”聯繫(復旦網,2015年4月27日),與“A民”不同。

A: 66X~TAK)]}H%NISR2U7}{}7.png

B: D9%`P3PJ8VI]59YI{JX(XRD.png

C: VXT7_QS3AK~4R1]M_G416XS.png
發表於 2017-6-27 22:0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82楼(心包) 的帖子

为何不读为龚(恭)民,而读宠?
發表於 2017-6-28 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越公其事》的“胄”字上面的“今”形可能是“月(肉)”之變形,並非“今”字。
發表於 2017-7-1 04:27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耳自楚適秦
整理報告云:首簡缺三字,據後文可補“公子重”。
本篇共有九支完簡。從完簡的容字來看,除去合文符號,其容字分別為:簡二41字;簡三42字,簡七41字,簡八42字,簡九41字,簡十40字,簡十一40字,簡十二41字。簡十三42字。說明本篇完簡容字在40至42之間。簡一存39字。除去每隻簡開頭的空白,其殘損的長度差不多可容三字。如此,简一容字42,與整篇竹简完簡容字的數目比較吻合。
發表於 2017-7-1 04:35 | 顯示全部樓層
簡2:是不(足欠)已?
是,或可讀為“寔”。《大學》:“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簡10:“猶叔是聞遺老之言”,此處“是”,亦可讀為“寔”。
2樓暮四郎先生已指出,可從。
發表於 2017-7-1 04: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秉禍利
秉,秉持。《國語》:“唯天王秉利度義焉。”“不秉禍利”,意思是說不會秉持由禍患帶來的好處。
趙嘉仁先生《讀<清華簡七>散札》已經指出,可從。
發表於 2017-7-1 04:51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3:若大岸將具崩
整理報告云對具字無注。具字,似可讀為“遽”。具,羣母侯部。遽,羣母魚部。楚系文字中魚侯兩部關係比較密切,音近可通。遽,突然、猝然。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就像大岸將要猝然崩塌一樣。
發表於 2017-7-1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最近剛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中收有一篇《子犯子餘》,其1112號簡有“昔者成湯以神事山川,以德和民。四方夷莫後。與(舉)人面見湯,若雹雨方奔之而鹿䧹(應)焉。用果念(臨)政九州而file:///C:\\Users\\lht\\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CACA.tmp.jpg(尊)君之”,[sup] [/sup]整理四六說:念,疑讀為‘臨’’在泥母侵部,‘臨’在來母侵,音近可通。《穀傳》哀公七年‘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范寧注引徐乾曰:‘臨者,撫有之也。’政讀為‘正’。《周·宰夫歲終則群吏正歲會’,鄭玄注:‘正,猶定也。’”按把“念”讀為“臨”可從”讀如本字即可。“詞古書習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夙興夜寐,朝夕臨政,此以知其恤民也。”《管子·正》:“廢私立公,能舉人乎?臨政官民,能後其身乎?”“臨政九州”與《墨子·節用上》“為政一國”、“為政天下”意思相當。用從“今”聲之“念”表示“臨”,可以佐證“file:///C:\\Users\\lht\\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CAFA.tmp.jpg”是“臨”字異體的觀點。
引用第73楼心包于2017-06-03 22:01发表的  :


此说有问题,应从整理者说,读为“临政(正)”(另,《康王之诰》中“勘定厥功”中“勘”读为“咸”,已见蔡伟先生博論),刘洪涛先生读《厚父》中“曰天【今+見》司民”中的“【今+見】”為“臨”,正確可從(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這裡想補充說的是《厚父》簡5:“惟曰其助上帝亂下民之慝”,《孟子》中與“亂”相當字作“寵”,似乎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亂”嚴格對應“寵”字,我們曾提出不同的看法(《厚父》初讀93樓),認為《孟子》中“寵”字不完全對應“亂”,《孟子》的“寵之四方”與《厚父》中的“亂下民”似乎沒有必然聯繫,并將“寵”字讀為“臨”。劉洪濤先生亦提出高見,認為《孟子》中的“寵”是個訛字,原可以讀為“治”,讀者可以參考(《釋“繩”及相關字》)。我們仍然堅持《孟子》中的“寵”讀為“臨”的看法。《尚書·微子》“殷其弗或亂正四方”中的“亂正”似也應該讀為“臨正”(有學者主張《厚父》中的“亂”與《孟子》中的“寵”音近,《厚父》13樓,只是模糊的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
發表於 2017-7-2 15:16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2:後世就受之身
整理報告云:就,《爾雅·釋詁一》:“就,終也。”
整理報告的意見可商。上古漢語中,“就”訓“終”的實例其實並不常見。有個例子比較典型,《國語·越語下》:“先人就世,不榖即位。”韋昭注:“就世,終世也。”“就世”,古書多做“即世”,楚簡中也多如此作。因為這兩個字都可表示“趨向、去往”之義,故可換用。“就”字訓“終”,其實來源於“成”,是由“成”這一語義的引申。《爾雅·釋詁下》“就,終也”郝懿行《義疏》云:“就者,是成之終也。”某件事完成了,就意味著終了。從古訓中把“就”訓為“終”的幾個例子看,比如“就世”、“就命”,都是“死亡”的隱語,與簡文不太相合。
不過我們也注意到這樣的一個例子:
《史記·李將軍列傳》:“終廣之身,為兩千石四十餘年。”
這個例子中的“終廣之身”看上去可以和“終受之身”對讀。但細細體會,可能未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李廣終其一生,兩千石的官職做了四十餘年,沒有升遷。如果按照這個解釋,簡文就應該理解為,後世商紂終其一生,殺了三無辜,制定了炮烙之刑……。這樣的理解,是不太妥當的。
簡文中的“就”,即“趨近,往”。在具體的語境中,可理解為“及”,到。《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孔穎達疏:“若值其難也,則勤之勞之。”《漢語大字典》據此專設“遇、值”一義項。(601頁)要不要設立這個義項,尚可以討論。但是孔穎達的解釋是有價值的。此例中的“值”,與“及”同義,其實也是從“趨向”、“到往”這一具體動作引申而來。
所以,“就受之身”可以理解為“及受之身”。結合上下文,這句話的意思大致是說,後世到了商紂的時候,殺三無辜,為炮烙之刑……。從文意來看,商紂的虐政與湯的德政是有對比的意味。
傳世古籍中,有如下的例子:
《孟子·滕文公下》:“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
《孟子·梁惠王上》:“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
《淮南子·道應訓》:及孤之身,而晉罰楚,是孤之過也。
這幾個例子和簡文中的例子取意相近。尤其是第一例,與簡文表達的意思相同,也是談商紂之事,可為確證。
 另外,《趙簡子》簡二“就吾子之將長”、簡八“就吾先君襄公”、簡十“就吾先君坪公”、與此簡中的“就”都是一個意思,可以理解為“及”.
補充:沈培先生《清華簡和上博簡“就”字用法合證》(簡帛網,2013年1月6号)已經指出楚簡中這一類的就字用法:“古書中與之用法相當的詞是‘及’”。又:清華六《管仲》簡23:“及幽王之身”,其意義與此篇簡文“及紂之身”相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16:45 , Processed in 0.0379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