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1076|回復: 1

[原创]试读秦简里的“纸”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4-18 23: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对于秦简里的“纸”字的讨论——关于古代造纸术的讨论之三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睡虎地秦简《日书》里的“纸”字,讨论如何恰当地解读“纸”字在简文里的涵义,并进一步讨论《说文解字》里有关用麻絮造纸的字目和注释。认为秦简里的“纸”字的确把中国造纸术出现的最初年代,可以前推到战国末年和秦朝初年。关键词:纸,絮,草鞋,麻提纲:1. 钱存训教授对秦简里的“纸”字的关注2. 从秦简原文字形和语句结构探讨“纸”字在语句里的作用4. 对秦简里“纸”字讨论的余论正文    科学考古在中国大陆的西北部,近几十年来从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陆续出土了好几起西汉时代的古纸,计有:1957年西安的灞桥纸,1973~1974甘肃居延金关纸,1978陕西扶风中颜纸,1979甘肃敦煌马圈湾纸,1986甘肃天水放马滩纸地图,1990敦煌悬泉置写有字的西汉纸[1]、[2]。西汉古纸的考古新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引发了对古代中国造纸发明史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笔者受到台湾的劳榦教授[3]和大陆学者金观涛刘青峰[4]学术观点的影响,赞同他们认为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起源于古代寒衣里的保暖填料“著”(即麻絮)的加工制造,分别写出了《纸文化研究的补充》(1995)[5],《古代中国的造纸术出现在秦代》(2006)[6]。拙文[6]草成后,又收集到新的参考文献资料,特别是钱存训教授对战国时代秦简上发现了“纸”字的论文[1],更给了笔者新的学术营养,本文在钱文引导的研究方向上,对秦简里的“纸”字作进一步的探讨,为的是逐步搞清楚蔡伦造纸术之前的造纸术先期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的具体状况——如众多造纸发明史研究专家所公认的,造纸术是由漂丝絮技术发展而来,那么古人为什么要从漂丝絮发展到大量漂麻絮,如何漂麻絮;如何从治麻的漂絮术转移发展到造纸术;造出最初的纸大概是在什么时代;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生产作业形态下,漂絮术才容易发展成为造纸术;如何看待蔡伦在中国造纸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无疑,秦简上面写有的“纸”字,为研究蔡伦之前的早期造纸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证据。1. 钱存训教授对秦简里的“纸”字的关注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钱存训的论文《纸的起源新证:试论战国秦简中的纸字》[1],以中文的形式向世间介绍了,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代《日书》No.61竹简背面,就写有“纸”字。并且钱书还提供了写有“纸”字的竹简照片和“纸”字字形的放大图片。钱教授文里还提到,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夏德安(Donald Harper)(现任芝加哥大学中文教授)在自己的汉学研究里首先注意到了秦简里的“纸”字,并把这一信息告诉了钱教授。囿于笔者的条件和能力所限,没有查到钱文提示的夏德安教授的汉学研究论文。(注①)(钱书提供的秦简“纸”字见附图1[1])    依据秦简上清晰的带纽丝偏旁“糹”的“纸”字秦隶字形,很自然地会推论出,在战国时代就有了纸,也因此才有了“纸”字。钱教授对这一科学考古出土的实物文字资料,认为“从‘糸’的‘纸’字出现在这一早期的考古文献上,对纸的起源问题,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证明。”“如果纸的发明是由于漂絮而来,而战国文献中已有漂絮的记载,则纸的起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应该是十分合理的推测。”[1]钱教授从造纸史研究的角度,把战国秦简里有“纸”字的信息,告诸了学术界,这是关于造纸发明史研究里非常重要的新内容和新证据。    钱教授为了论述秦简上的“纸”字,还信函联系整理、注释并出版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有关专家学者,作学术上的交流讨论。整理小组的专家在注释时,把“纸”字解释为“抵”字,意为“投”;并且在给钱教授的复信谓:         “该书214页所列该简文,将所谓‘纸’释作‘抵’;218页注释称‘抵’,《说文》‘侧击也’,一说,读为抵,义为投。该简属《日书》,所述均为驱鬼内容,将其释作‘抵’是较为妥当的,如释为‘纸’,似难贯通。”([1],并其注15)。    但是,作为探讨古代造纸史的人,很难接受注释专家把纽丝偏旁当作提手偏旁的解释,也很难同意因为“如释为‘纸’,似难贯通”,就忽略纽丝偏旁字形(注②)。本文,试图从明确的纽丝偏旁的“纸”字,来解读云梦秦简,并努力达到“可以贯通”的结果。2. 从秦简原文字形和语句结构探讨“纸”字在语句里的作用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里出土的大量竹简,写有“纸”字的竹简属于一篇《日书》,共166枚简,编号为60和61的两简背面有一段关于除秽避邪的文字,因为笔者的写作电脑CJK字库里没有依据竹简原文秦隶楷化的字形,特将钱书[1]里有关段落的扫描图片转载,以利对于秦简原文的分析和讨论。秦简原字形在附图1。    简文第二行第六字,其上部是“者”,下部是“鬲”,在古汉字的字形里,“鬲”是一种炊具,上“者”下“鬲”的【者/鬲】字,是一个秦隶的形声字“煮”。    简文第二行第七字,其上部是“卉”,下部是“丰”。查《说文》,“卉,艸之总名也,从艸屮”([7]P25下)。在《汉语大字典》里可见,其它的古字书把“卉”也释作草的泛称。《说文》(P93上)释“丰,艸蔡也,象艸生之散乱也。凡丰之属皆从丰,读若介(古拜切)。”  追索,“蔡,艸也,从艸祭声(蒼大切)”(P23下)。于是,从秦简字形来识读,这个上“卉”下“丰”的【卉/丰】字,可以认为就表示了草的意思。    简文第二行第八字,上部“尸”,下部“婁”。《说文》里作“屨,履也,从履省婁声,一曰鞮也(九遇切)”(P175下)。  追索,“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夊舟,象履形;一曰尸声;凡履之属皆从履(良止切)。古文履从頁从足”(P175下)。    简文第二行“屨”字以下的几个字,笔者与云梦秦简的其它简条上字形相对照[8],“以、即、止、矣”诸字的写法和字形,在《日书》和《秦律》的竹简上,都是同一个人的写字风格。“纸”字的纽丝旁,也与其它简条上的纽丝旁写法一致(见附图)。    比较秦简不同简条上的纽丝旁写法,可以看到 “纸”字的纽丝旁,是明白无误的,没有字形笔画方面的二意性。那么,就应该优先依据纽丝旁的“纸”字来解读秦简。    于是,解读秦简原文的重点,放在了讨论究竟是作“煮草履以纸”讲,还是作“煮草履以抵”讲。如果要作“纸”讲,则需要如何来贯通简文的蕴意。    笔者认为,对于这句话的解读,“以”字是一个关键的词汇。    汉字的“以”字,在文言文里是一个多词义多词性的高频字,经常被使用。《汉语大字典》“以”字条目下历释了“以”的每一项字意,又历述“以”的各种词性。可以作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秦简的整理和注释小组的专家,因为直接按“纸”字解读秦简,“似难贯通”,于是把“以”作为连词,“用于两个动作之间,前者为后者的方式,后者为前者的目的和结果”(《汉语大字典》P45);因为“抵”是一个动词,有“侧击”的意思。按照“抵”式的解读,就是“煮草鞋去拍打之”。    如果坚持要按“纸”字来识读,那就是“煮草鞋成为纸(絮)状”,仍然是把“以”字当作连词,但却表示动词 “煮”的目的(《汉语大字典》P45)。“草鞋”能煮成“纸”吗?初看起来“似难贯通”。    然而,笔者多年来对古人制麻絮为衣被里的保暖填料,在捞取了保暖麻絮后,所余留下来不能保暖的碎麻絮渣滓被造为纸的解说探讨,却感到《秦简•日书》里讲的“煮草鞋”的确可以成为纸(浆)。基于这种对造纸工艺的探索,于是觉得战国末期避邪除秽的巫术,就很可能把这种煮草鞋而成的粗草纸拿去给中邪的病人驱邪秽,文意是可以“贯通”的。    把麻皮经蒸煮或者长时间的沤制,以便脱去韧皮里的胶质而得到麻纤维,这是在没有棉花的历史年代里,古人用麻料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世世代代的沤麻、煮麻(甚至加进碱灰水煮),得到麻丝来纺线织布,得到麻絮来充填寒衣和被子,这些治麻的纺前技术和工艺,也就是后来手工制浆造纸的基础工艺[5]、[6]。    文意要“贯通”,还有解决一个对“纸”的形态的界定问题。秦简里的“纸”,并不是现代人司空见惯而得到印象的那种纸。古人心目中的“纸”,就象《说文解字》里解释的那样,“絮一苫也”。照此来理解,最初原始的纸必定十分粗糙,就是絮渣摊铺在草竹廉子上的薄片。那么,还没有捞出水去摊苫以前,那就是水里的絮;对于造纸来说,那就是纸浆。因而,秦简《日书》叙述“煮草履以纸”,就可以“贯通”地解读为,把草鞋煮成(象纸浆那样的)絮渣浆,再捞出来摊苫成纸。巫术里,是(巫师)事先煮草鞋成纸备用,还是在驱秽的现场即时煮制,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里;但是煮草鞋,可以成为粗糙的植物纤维渣浆,捞出来摊苫成极粗糙的原始草纸,则在工艺技术上能够实现。因为,在许慎写《说文》以及之前的历史时期,纸在世人的心目里仅仅只是“絮一苫也”那样简单的、粗糙的东西。    这里,还要再讨论一下,煮“草鞋”在秦简驱邪除秽事件里的操作可行性。秦简整理小组的专家在注释时,把【卉/丰】字译为“贲”,并把“贲履”注释为“麻鞋”(注②)。笔者以为,还是按秦简原字形【卉/丰】当作“草”讲更合适一些。因为,直到当代,还有穿草鞋的社会存在(笔者在四川读中学时,时常穿草鞋注③),草鞋是比麻鞋更廉价的生活用品。在《说文》的艸部([7]P25上),就有一个草字头,下部“麤”(“粗”的异体字)的【艸/麤】字,训释作“艸履也,从艸麤声(仓胡切)”,这就是古人确实穿草鞋的文献证据。分析比较在秦简的驱邪事件里,草鞋比麻履更容易煮成絮浆。这是因为,草的强度比麻的低,无论是抗拉力还是抗搓揉挤压弯折,草都比麻差。草鞋穿在脚上,经过无数步伐的走路践踏,草纤维变得很柔弱,特别是草鞋接近穿坏烂时,已经非常5栏、软、弱了;一旦穿烂,就随便扔掉,故成语有“如弃敝履”之说。显然用这样的草鞋来煮,比麻履容易煮烂成浆。对照在用植物纤维手工造纸的传统工艺里,总要把纤维渣反复地臼舂碾压,也要把纤维原料蒸煮。走路时脚反复地践踏草鞋,从客观上看就是一种对草纤维的碾压加工;然后再煮。所以秦国驱邪的巫师,选择了草鞋来煮(如果在煮之前把草鞋先行切碎,那就更相似手工造纸的主要工艺方式了),是把握了操作可行性的因素。本段落对煮草鞋成纸的工艺操作可行性分析,属于古人讲的“形而下”的范畴,是具体的,有形的。    之所以出现巫术,还有“形而上”的因素,也就是在观念意识上为什么要煮草鞋。穿草鞋大约不会穿袜子,草鞋又不适宜定时清洗(经常水湿的草鞋很容易穿烂),时间稍微一长,脚汗合着路上尘土会在贴脚的草缝隙之间积集成泥,这样的旧草鞋或者破草鞋,有一股气味。巫术里的驱邪破鬼,民间就有许多用某一种特定的脏东西来对付鬼祟,或者用某些特殊物品降伏鬼怪的说法和做法;于是汉语的成语里积累了“狗血淋头”、“鬼画桃符”这样的一类带着巫术痕迹的词汇。或许,正是基于这类观念意识,在秦简里出现了煮草鞋驱邪的事情。当然这只是笔者一种猜想的解释,不一定对;但是要看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巫术,都能找出其“形而上”的观念上的解释。“形而上”的观念意识,加上“形而下”的实体事物,这就构成了我们的社会万物万象;犹如今天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注④    笔者写出以上的段落时,回顾自己多年探讨古人治麻以求衣到治麻絮以造纸的技术积累和技术演进的历程,感到,如果没有这样一段探讨古代造纸术的求问经历,笔者也不容易“贯通”地解释为什么“煮草履”居然能够“以纸”。至此,笔者似乎也更理解了翻译和注解的工作,比如在把外文医学书籍翻译成中文时,不是医疗专业的译者,尽管外文水平相当高,也不一定能把医学书翻译得信达雅。对于古文和外文,不同的读者和译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诸种见仁见智的解读,都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验。3. 对秦简里“纸”字讨论的余论    ① 秦简的“纸”字作为一种文献证据,有力地证明,至迟在书写出睡虎地秦简的战国末年至秦朝初年,秦国已经有了纸这种东西。秦简把中国出现造纸和使用纸的历史时间提前到了战国末年至秦代初年。    ② 秦简所述的“煮草履以纸”的那种纸,是一种十分粗糙原始的纸,与史载东汉时代蔡伦造出的能向皇帝奏上的纸,是差别很远的两种东西。秦简所述的那种草鞋纸,显然没有能用来写字的作用。蔡伦造出的纸可以有把握地用于书写,历史上正是依据纸在写字著书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文化的角度推崇了蔡伦为纸的发明人。秦简草纸的出现,并不会否定蔡伦发明纸的历史功绩和历史作用。这就象世界公认瓦特是蒸气机的发明人,然而在瓦特之前,就有了纽科门的蒸气机用在矿山排水;并且瓦特正是在修哩纽科门式蒸气机时,加以彻底的改进,才造出了引发工业革命的瓦特蒸气机(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蒸气机条)。肯定对于世界工业革命功不可没的瓦特蒸气机,不等于就要否定之前纽科门用在矿山排水的机器,不承认那也是蒸气机——纽科门蒸气机用蒸汽作动力,成功地排出了矿井里的水,从1705年用,到1765年才出现了带冷凝器的瓦特蒸气机。所以,充分肯定蔡伦发明造纸的历史作用,和承认蔡伦之前的初级和原始纸的出现,是可以兼容并存的学术观点。这样,中国的学术界对于纸的发明问题,对于考古发现的西汉时代的纸究竟是不是纸的不同观点,可以逐渐取得共识。    ③ 秦简上的“纸”字,为笔者认为造纸术可能出现在战国末期制作军服的国家工场,特别是秦始皇的军服工场[6],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文献证据。笔者之所以认为造纸术出现在国家军服工场里,是因为战国末期各诸侯国的军队都是几十万人之数,各国庞大数量军队需要大量的军装,制造军装留下了大量的麻絮渣滓。国家工场里工匠的专业分工,连续不断的生产环境,为漂絮、制絮、处理恶絮的碎麻渣,提供了有利的积累技术积累经验的条件。秦始皇的军队人数和修筑宫殿陵墓的工役囚徒人数,达到了秦汉时代的最高数值。秦始皇在征灭六国过程里,又把各国的能工巧匠或俘虏或征调到秦地。这些因素,被笔者认为是秦始皇的国家工场里能最先造出纸的天时地利人和。同样的,蔡伦发明造纸,也是在皇家的作坊“尚方”这种比民间优越的环境里。    ④ 笔者尊崇钱存训教授。是钱教授把1966年韩国发现了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无垢经》(简称)的信息,传达给了因“文化革命”而与世隔绝的中国大陆学术界。也是钱教授,把秦简里有“纸”字的信息,反馈给了中国的学术界。钱教授在对中国造纸和印刷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汇集成为了几部重要的经典之作,为总结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为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也为中国学术界纸文化和印刷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继续研究的学术营养。笔者对钱存训教授再一次表示敬意和谢意。金岷彬   2006-10-28  西安        参考文献目录    [1] 钱存训. 纸的起源新证:试论战国秦简中的纸字[J]. 首次发表在《文献》季刊2002No.3,国家图书馆编印。收入作者论文集《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12.    [2] 潘吉星.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    [3] 劳榦. 书于竹帛•后序[M](劳榦教授为钱存训教授《书于竹帛》一书作的后序).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03    [4] 金观涛、刘青峰.从造纸术的发明看古代重大技术发明的一般模式        (问题与方法论文集[C]).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 林川. 纸文化研究的补充[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1995N0.1;台北:中华印刷科技学会年报•2006    [6] 金岷彬(即“宜宾林川”). 古代中国的造纸术出现在秦代——关于古代造纸术的讨论之一[J]. 光明日报网•论文发表中心,2006-08:    [7]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1963影印版,1990-08    [8] 睡虎地秦墓竹简(字样). 《书法》杂志[J],1983No.3    [9] 金岷彬. 解读《说文》里的两个形近字——关于古代造纸术的讨论之二 [J]. 光明日报网•论文发表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9832;  2006-07    [10] 钱存训.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11]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M].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09    [12]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11    注①,钱教授的文章里提到,夏德安教授从事翻译睡虎地秦简中有关中国古代医药和卜巫的资料,发现《日书》中有关“诘”的一段文字中有一个“纸”字,并写信告诉钱教授,他对这段文字的(英)译文。钱书[1]P71。外国的汉学家和华人学者早就开始了对云梦秦简的全面研究,注意到了秦简里的“纸”字;而大陆的普通学人所能接触到的,对云梦秦简的第一阶研究成果资料,是《睡虎地秦墓竹简》1978的平装本。平装本对于《日书》,因为在“文化革命”刚结束不久的1977年编定时的社会观念下,被认为是讲述巫卜迷信的内容,而未予收录。这可能就是中国大陆学术界长期以来未注意到秦简里就有“纸”字的客观原因。    注②,文物出版社《睡虎地秦墓竹简》1990精装本对《日书》No.61简背面(贰)文字的转写与注释:    P214    乃煮【卉/貝】屢以纸(抵)注五七,即止矣。——对简文的转写。    P218    注五七:【卉/貝】,麻。【卉/貝】履,麻鞋。抵,《说文》:“侧击也”。一说,读为抵,义为投。    注③,关于当代民间的草鞋。1963年以前,笔者在四川小城宜宾读中学,自己穿过商品草鞋,也见过同学的家长手工家庭作坊式的商品草鞋生产。草鞋也分不同的精粗档次,有较为精细的麻织鞋,宜宾俗称“麻草鞋”;也有麻线作经线而稻草编纬线的“细草鞋”;一种全用稻草作经线和纬线的“粗草鞋”——其经线也用稻草,稻草经线比麻经线粗许多,以稻草绳为经线的草鞋比麻绳作经线的草鞋也就粗大得多——是最粗糙粗大、最廉价,然而服役寿命也最短的草鞋,记得这种粗草鞋1958年的市场零售价格是一角钱一双。假设,如果要做“煮草鞋以纸”的工艺可能性复现试验,笔者觉得,最好是选择麻经草纬的旧破草鞋,因为这种草鞋被践踏的步伐次数最多。    注④,《周易•系词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笔者把这段话与古代中国从治麻以求衣,发展到治麻絮以造纸的技术发展历程,与纸对中国文化的巨大作用,贯通结合了起来。更加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易学在中华文化里的重要作用。    本文在光明网发表的网址: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0840      金岷彬再注:    当金岷彬得知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简帛论坛》,非常高兴,把自己的帖子送到《简帛论坛》,向专事简帛研究的专家教授们请教。愿简帛专家们对睡虎地秦简《日书》里的【卉/丰】字,笔者试读【卉/丰】为“草”而不是【卉/貝】-麻,给予指教。并且对于“煮草鞋以纸”的译读给予教正。    确认秦简里是否确有“纸”字,涉及到古代中国造纸术的起源探讨。目前大陆关于纸源研究的有两派观点:其一,以制浆造纸学会的当代造纸专家为代表,认定蔡伦发明造纸术。否定近年来科学考古出土的所有西汉古纸样是纸,其检测报告见http://www.ppmchina.com/jczy.asp?id=58。其二,有一些学者因为不断有考古新发现的西汉古纸,据此否定蔡伦发明造纸术,而认为是蔡伦前的“劳动人民”共同发明,蔡伦作了改进。两种观点甚至在国际纸史会议上发生争论(1999-04,西安,陕西师范大学主持),造成了很怀的影响。详情见http://www.wenwu.gov.cn/bbs/dispbbs.asp?boardID=5&ID=7450&page=1 。    金岷彬从印刷行业探讨纸史纸源,认为古代造纸起源于先民治麻以求衣,制麻絮以求暖,再到治麻絮渣以造纸。但是早期的麻絮渣纸非常粗糙,不能写字,是蔡伦创造性的“造意造纸”,使纸获得了写字的功用,成为宝贵的书写材料,为中华和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集大成者和发明者;蔡伦前的造纸术是蔡伦术的萌芽和可靠的技术基础。秦简里的“纸”字,是蔡伦前有原始纸的文献证据。关于纸源探讨,金岷彬在光明网一共有六篇论文。                       2007-04-18  西安
日书的文字转录.JPG
秦简字的“糹”旁.JPG
秦简“纸”.JPG
發表於 2007-4-19 00:50 | 顯示全部樓層
欢迎金岷彬谈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17:08 , Processed in 0.0391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