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5687|回復: 0

[转帖]当年的国学大师们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5-6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问乃天下公器,需要薪火相传。本书辑录了一百余位近代老学人的老掌故,分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四个部分。“春种”主要是俞樾领衔的老国学大师,他们上继乾嘉学派,下启新学的一代;“夏忙”是创造的一代,有陈寅恪等文化托命之人;“秋收”则为专业知识分子一代,如“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们、“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冬藏”则是继承的一代,被政治扭曲,他们暂且藏了起来。把这一百位老学人的故事串起来,就是一部近代文化史。  俞樾      俞樾(1821~1907),俞陛云,俞平伯,俞家三代皆为大师。俞樾,浙江德清人。幼有夙慧,九岁即戏为书。道光庚戌进士。复试,以诗“落花春仍在”之句,为曾文正公所激赏,散馆授编修。咸丰乙卯,放河南学政。先后主讲吴县紫阳书院及杭州诂经精舍、上海求志书院,致力于学术研究,为一时朴学之宗。其著述等身,生平著作均辑入《春在堂全书》中。《清史稿》有传。俞樾的弟子,有章太炎、吴昌硕、陈汉章、崔适等。  ●俞樾会试考试,试卷中有一句诗“花落春仍在”,被曾国藩赏识,得以中试。此后,俞樾就将他的书斋名为“春在堂”。  “花落”,意为西学传来,国学不盛;“春仍在”,意为中学为体。  昔日王静安闻国民革命军将到北京,以为花落而春亦亡,不忍见,故自沉于水,一暝不视;陈寅恪见解放军已至北京,也认为花落而春亦亡,不忍见,故突然出走,常往不回。  不忍即仁。王静安与陈寅恪之仁,可作千古一叹。这中国文化,其实是看不尽的春柳春花满画楼。  ●俞樾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的门生。两人所走的道路却大相径庭。李鸿章一心从政,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俞樾埋头文字,“学究天人际,名垂宇宙间。”曾国藩评价他的两位高足,曾坦率地说,他不喜欢像李鸿章那样醉心于爬官,也不愿意像俞曲园那样专攻学术。但俞樾倒是自得其乐,他的著名自挽联云: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在杭州西湖灵隐冷泉亭,悬有一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一日,俞樾与夫人游灵隐,小坐亭上,共读此联。夫人道:“此联问得有趣,请作答语。”俞樾应声而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夫人道:“不如改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言毕,夫妻相与大笑。数日后,次女来,俞樾要她试为冷泉亭旧联作答。女儿沉思良久,笑道:“可答为: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惊问:“‘项’字何指?”女儿道:“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  蒋梦麟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余姚人。北大校长,自称“北大功狗”。中过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学。次年2月入加州大学,先习农学,后转学教育,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7岁3月,蒋梦麟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19年初,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1930年冬正式担任北大校长。先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  ●蒋梦麟小时曾作文让日文教师中川指教,里面提到“中日同文同种”的话,但他的日文老师笔下绝不留情,中川随笔批道:“不对,不对,中日两国并非同种,你的国将被列强瓜分,可怜,可怜!”当天晚上,小蒋梦麟为国家的前途流泪。  ●北大52周年纪念,傅孟真说:“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子民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开明;他自己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他办事比胡先生开明”。  蒋笑着对他说:“孟真你这话对极了,能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陈独秀问蒋梦麟:“你这个秀才是什么秀才?”  “我这个秀才是策论秀才。”  他说:“那你这个秀才不值钱,我是考入八股时进的八股秀才。”  蒋梦麟就对他作了一个揖,说:“失敬,失敬。你是先辈老先生。”  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江苏五进人,生于天津,汉语言学之父。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  ●赵元任是中国语言学之父,“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曾编过这样一个故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赵元任1921年6月1日与杨步伟结婚。结婚那天,他们先请两位朋友吃饭。一位是杨的同学朱征,一位是赵的同学胡适。有趣的是朱胡两人之前并不知道他俩结婚。饭后,只见赵元任表示有事要麻烦他们,说罢拿出一张自己写好的婚书请他们做证人。  ●有一次,赵元任讲语言与事物本身的约定俗成关系(即非必然联系)时说:“从前有个老太婆,初次跟外国人有点接触,她就稀奇得简直不相信。她说,他们说话真怪,明明是五个,法国人偏偏要说是三个(cinq);明明是十,日本人偏偏要说是九;明明是水,英国人偏偏要说是窝头(water)。”  ●赵元任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考北大未中,却以研究佛学被蔡元培看中,24岁当上北大讲师。多次以抗争权贵而著称于世。  ●抗战时期,香港沦陷,地下党用小木船把他救出。他坐在小木船里,在海上漂泊,很危险。梁漱溟当时说:“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我不会死,因为中华民族要复兴,要我的三部书。现在书还没写成,所以我决不会死。”这就是孔子说的“天生德于予。”  ●梁漱溟初到北大便毫不掩饰他的率直,他在开讲《印度哲学》的第一天就对听课的学生说:“我此来除替释迦、孔子发挥外,更不做旁的事。”讲台下的学生大多是“打倒孔家店”的热烈拥护者,这一时期同在北大的保守派代表人物辜鸿铭就吃了学生的许多苦头。在当时的北大,可是人才济济,梁漱溟在当时还是个无名人士,即使辞退他也不会有人感到新鲜,但是他却在北大一教就是七年,他讲的孔子课特别火,学生们都争着来听他是如何为孔子、释迦作辩护的。  ●1946的李公朴、闻一多血案发生后,作为民盟的核心人物,梁漱溟在集会上公开宣言:“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在这里等着它!”  ●梁漱溟九岁时,有一次他积蓄的一小串铜钱不见了,四处询问,且向人吵闹,也没有找到。隔一天,梁的父亲梁济在庭院前桃树枝上发现了这串钱,知道是孩子挂在树枝上遗忘了。父亲并不责斥,也不喊梁来看,只写了一张纸条,大意是:有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上而忘之。到处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于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湖涂云云。  梁漱溟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看,一串钱还挂在树枝上,不禁十分羞愧。此事的教益遂长久留在梁漱溟的记忆里,他对今后的人生采取了事事认真的态度。  吴宓  吴宓(1894~1981),字雨僧,陕西泾阳人。1917年,吴宓赴美留学,攻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师从白壁德。1922年,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创办《学衡》杂志。1926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在清华主持创办国学研究院。  ●吴宓耿直。他如痴如醉地喜欢《红楼梦》,认为此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本好书,并且近乎肉麻地称自己为紫鹃,理由是紫鹃对林黛玉的爱护最纯粹。战时昆明有家牛肉馆,老板忽发奇想,竟然取名为“潇湘馆”。潇湘馆乃是林妹妹住的地方,岂容这番亵渎。于是吴宓提着手杖跑去一顿乱砸。  ●吴宓绅士。他说:除了学术和爱情问题,一概免谈。他带着学生在街上走,迎面要是过来一辆车,他总是奋不顾身地举起手杖,让身边的女学生上了人行道,这才放车子过去。  他的作派,很像堂吉诃德。  ●吴宓老实。当时他刚出版了他的《诗集》,同班同学借口研究典故,追问每一首诗的意思。有的他乐意说,有的不愿说。可他像个不设防的城市,一攻就倒,问什么,说什么,连他意中人的小名儿都说出来。 吴宓先生有个滑稽的表情。他自觉失言,就像顽童自知干了坏事那样,惶恐地伸伸舌头。他意中人的小名并不雅驯,她本人一定是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吴先生说了出来,立即惶恐地伸伸舌头。  ●吴宓忠义。吴宓回忆同梅光迪作竟日之谈,“梅君慷慨流涕,极言我中国文化之可宝贵,历代圣贤、儒者思想之高深,中国旧礼俗、旧制度之优点,今彼胡适等所言所行之可痛恨。昔伍员自诩‘我能覆楚’,申包胥曰:‘我必复之’。我辈今者但当勉为中国文化之申包胥而已,云云。”  吴宓极受感动,引诸葛亮《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誓死捍卫传统文化。 ●吴宓赤忱。吴宓因同情原朱君毅之未婚妻毛彦文身世、遭际,遂对她产生了“柏拉图之恋”。  朱君毅是吴宓早年在清华的同学,毛彦文是他的表妹。二人青梅竹马,但毛之父要求她代偿三千元债务,才允许她婚姻自主。于是朱君毅在其清华同学及北京各校之浙江同乡中募集巨款,吴宓一人独捐50元,是《募捐册》上所认捐数目最多之人。  谁知朱君毅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归来,却决定与毛解除婚约。吴宓由同情而至于单恋,开始了追求毛彦文的漫漫征途。在此期间,他不顾亲友的劝说,毅然同发妻陈心一女士离婚。世事真有不可量者,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毛彦文最后竟嫁给年长她三十多岁的熊希龄为继室。  经此一事,吴宓相当消沉。当时他正主编《学衡》杂志,鼓吹复古,颇遭新文学作家的斥骂。这件事就更给了吴宓的论敌们以口实。在他决意同陈心一女士离婚之时,长辈亲友多不赞同。同为当年哈佛三杰之一的汤用彤先生(另一位是陈寅恪)谓“离婚之事,在宓万不可行,且必痛苦”,吴芳吉来信说:“离婚今世之常,岂足为怪。惟嫂氏无有失德不道,而竟遭此!《学衡》数十期中所提倡何事?!吾兄昔以至诚之德,大声疾呼,犹患其不易动人。今有其言而无其行,以己证之,言行相失,安望人之见信我哉?!”但这些都不曾动摇吴宓的决心,唯有陈寅恪是其知己,说“宓之为此,乃本于真道德真感情,真符合人文主义”。  (摘自《风雅颂》方宁著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0923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3 15:18 , Processed in 0.0330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