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落叶扫秋风 於 2019-10-3 01:59 編輯
“三百歲”還是“五百歲”?——關於龍生崗東漢墓M43出土陶提筒的墨書文字
1953年11月發掘的廣州市龍生崗漢墓M43是一座豎穴土坑木槨合葬墓,年代大約在新莽至東漢前期。《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廣州市龍生岡43號東漢木槨墓》發表了此墓的發掘簡況。1981年出版的《廣州漢墓》將此墓編號爲M4013,詳細介紹了這座墓的發掘情況和出土材料。此墓出土有豐富的隨葬品,其中一件陶提筒(M4013:戊3),腹中部略收,上腹部有對稱雙耳,桶蓋與身的外壁均施釉,通高27、底徑17cm。陶提筒出土時内盛糧食,《廣州漢墓》説“標本經廣東省糧食作物研究所鑒定:根據其籽粒的形狀、大小與現在栽培的高粱相同,但尚未發現其殘留的内外穎及護穎。”僅根據籽粒的形狀與大小來鑒定其爲“高粱”,似乎證據不足。
陶提筒蓋内有墨書文字,分兩列書“藏酒十石令興壽至三百歲”。發掘簡報和《廣州漢墓》均發表有墨書文字的摹本,但有細微差别,主要集中在“酒”“歲”二字之上。 釋文中的“藏”字,在摹本中未見有艸頭,應是“臧”字,讀爲“藏”,這已爲學者們指出。《廣州漢墓》下册圖版九六刊布了此陶提筒的黑白照片,其中包含桶蓋的内面照,可惜照片分辨率不高,墨書文字不清。 筆者近來翻閲一些圖録書籍,偶然見到了這處墨書文字的黑白放大照片。這使得重新審視陶提筒蓋内的墨書文字内容成爲可能。目力所及的這三處黑白放大照片分别見於: 1、廣州博物館編:《廣州歷史文化圖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頁。 2、林亞傑主編:《廣東歷代書法圖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6頁。 3、2004年3月1日至14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廣東歷代書法展覽”圖册第12頁。 三種照片效果差别不大,下選《廣州歷史文化圖册》所刊佈的照片供參看。
壽、長壽、延壽、益壽、昌壽、永壽等與“壽”相關的字詞,在漢代受到廣泛的歡迎。相較於那些“壽萬年”、“延壽萬年”、“延年益壽與天相侍日月同光”、“延壽却病萬年有餘”、“壽如金石”等更誇張的吉語,“令興壽至五百歲”已顯得比較低調和克制。 當然,短文使用的黑白照片是有局限的。期待能見到高清彩色照片,以便讓我們能進一步確認是“三”還是“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