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清華簡《參不韋》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12-11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寧 發表於 2022-12-11 12:45
簡19-20:翼翼祗祗,天之命是依。
簡60:乃不逆天之命,秉天之章德。
簡61:女乃逆天之命,亂凶懈不用天則 ...

趙曉斌先生讀棗紙簡《詩書之言(甲篇)》爲:“於(於)《三不韋》曰:‘汝毋忱天之德,而保於天之有命。’”應該是把“忱”理解為“信”、“誠”,古書又作“諶”,這是正確的。簡文中的“保”當讀為“孚”,也是“信”的意思。
清華簡《參不韋》體現的思想確實跟棗紙簡中提到的《三不韋》的思想完全相反。清華簡《參不韋》最後幾句話可能應讀為:
天之明德,唯[告/心];天之命,追悔前過。三受天殃,[大/能]明不懈,天弗作祥。
“[告/心]”可能當讀為“覺”,使人覺悟。“追”字,網友“肖大心”先生已改釋。參看:http://www.fdgwz.org.cn/forum/fo ... hread&tid=25041,2022.12.1。王寧先生與之看法相同。前兩句話是說,“天之明德”是要人醒悟,“天之命”是要人追悔前過。後面的“三”,整理者認為是“气”,不必。簡文內容清楚表明,人在遇到兇災的時候,當順從之。因此,雖然“三受天殃”,還能“[大/能]明不懈”,則“天弗作祥”。“[大/能]”或可讀為“兢”。
發表於 2022-12-11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不求甚解 發表於 2022-12-11 16:03
趙曉斌先生讀棗紙簡《詩書之言(甲篇)》爲:“於(於)《三不韋》曰:‘汝毋忱天之德,而保於天之有命。 ...

未及看到肖大心先生的帖子,非常抱歉,我那条已经做删除处理。谢谢不求甚解先生。
發表於 2022-12-11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20“以從乃德”,“縱”:棄、捨。《墨子·非命上》“天亦縱棄之而弗葆”。《說文》:“縱,舍也。”“縱”也可能訓亂。《爾雅》:“縱,亂也。”郭璞注:“……,皆亂法也。”
發表於 2022-12-11 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王寧 於 2022-12-11 21:20 編輯

簡117-119:媱嬟(娥)亡(無)眚(省)朋友則內憂,敀(迫)息(疾)辡(變)則乖,虐不古(辜)不刑則烕(滅)光,寇佻(盜)俴(殘)賊殺伐則絕行,剛虎<虐>更(猛)則㯃(恣)。
按:此數句疑當讀作“媱(繇)媄(美)亡(無)眚(省)朋友則內(退),憂敀(迫)息(疾)辡(變)則乖,虐不古(辜)不刑則烕(滅),光(桄→橫)寇佻(盜)俴(殘)賊殺伐則絕,行(亢→剛)強虎更(梗)則㯃(死)。”
“媱”讀“繇”,《爾雅•釋詁》:“繇,喜也。”“媄”原作“嬟”,整理者云“一說釋媄”,從字形上看釋“媄”比釋“嬟”更近,此指美女。“內”讀“退”。“不刑”猶言“不法”。“光”讀橫暴之“橫”。“行強”即行強梁之事,《國語•晉語一》:“無乃以國故而行強于君。”《春秋繁露•王道》:“吳王夫差行強於越,臣人之主,妾人之妻,卒以自亡。”又曰:“楚靈王行強乎陳蔡,意廣以武,不顧其行,虜所美,內罷其眾。”“行”也可讀為“亢”或“剛”,“亢”、“剛”均“強”義,“亢強”、“剛強”均成詞,《管子·輕重戊》:“天子幼弱,諸侯亢強。”“剛強”例多不舉。“更”讀“梗”訓“猛”,從無痕先生說(96#),“虎梗”即“虎猛”,猶言“勇猛”。“㯃”疑當讀“死”或“𣣌”。
發表於 2022-12-11 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簡87~89的禱辭,整理者讀為:
  乃某重(主)先知味之苦甘酸鹹辛,乃知富夨(仄)貧窶勞,乃知西東南北中,乃知美好惡猷(醜)佻(盜),乃知高下土之安不(否)。
注釋說:
  重先,讀爲“主先”,卽“先主”,自稱其亡父或祖先。《左傳》哀公二十年:“趙孟曰:黃池之役,先主與吳王有質。”
此說頗為勉強。其實,“重”當讀為“種”,指種植。下文講到“高下土”,正相呼應。“富夨”,整理者已交代“一說”讀為“富大”,顯然是正確的。“猷(醜)佻(盜)”的讀法也可疑,網友“鱼在藻”認為“佻”可如字讀,訓為澆薄、輕佻。(見網友“鱼在藻”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清華簡《參不韋》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66&page=4,第35樓,2022.12.1)現在我們知道這一段話大都跟種植相關,可以考慮讀“佻”為“墝”。下面重新將這一段話的釋文寫出來:
  乃某種,先知味之苦甘酸鹹辛,乃知富大貧窶勞,乃知西東南北中,乃知美好惡醜墝,乃知高下土之安否。
發表於 2022-12-11 22:31 | 顯示全部樓層
簡2 乃泆戲,自萈自亂,用作亡刑。
   亡,整理者括注為無,疑當讀為妄,胡亂,隨便,非法等意,妄刑即妄型,型為模範、樣式,“妄型
”,即非法、胡亂的行為,義同非彝、非常。簡3 不吳惟信
   吳,整理者讀為虞,訓為憂。疑當訓為欺詐,《诗·鲁颂·閟宫》:無貳無虞,上帝臨女。毛传:虞,誤也。马瑞辰通释:虞與誤古同音通用……《廣雅·釋詁》:虞,欺也。誤亦欺。《左传·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樓主| 發表於 2022-12-12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tuonan 發表於 2022-12-8 16:41
《鄭文公問大伯》甲4—6:“笠胄萆甲,X(蒦/擭)戈盾以……”
X所代表的字形,即學界所爭論的是“刈”還是 ...

簡19“共”后之字,釋“隻”或“蒦”讀“㨦”或“護”不無可能。隹下兩橫,或即由“口”而來。上八志4有“或”字,其“口”即作二橫。此兩橫或為羨符。
發表於 2022-12-12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王寧 於 2022-12-12 10:28 編輯

簡7:乃以立建句(后)、大放、七[卩廾](承)、百有司。 簡83:啟,女(汝)建句(后),女(汝)大放。 簡97:乃某邦之建句(后)、大放、七七[卩廾](承)、百有司。 簡108:啟,女(汝)建句(后)、大放。
整理者云:建后、大放、七承,不見於古書記載,簡八三曰“啟,汝建后,汝大放”,可見“建后、大放”二職與啟的身份相當。建后,君主。大放,疑即“大牧”,猶《呂刑》之“天牧”,指人君。……放,一說讀“傅”,大放即太傅,三公之一。(113頁注[一])
按:根據簡7、簡97之文看,“建后”、“大放”是名詞;根據簡83、簡108之文看,“建”、“大”似當為動詞。“建”即建立,亦有肇始、始創義,《儀禮•少牢饋食禮》:“胡壽保建家室”,胡培翬《正義》引蔡德晉云:“建,言創立也。”《大戴禮記•四代》“伯夷建國建政”,孔廣森《補注》:“造始曰建。”“后”是國君。夏朝之前是虞朝,虞朝的國君稱“帝”,啟即位建立夏朝,國君始稱“后”,故稱“夏后氏”,啟亦稱“夏后啟”。啟始立為“后”,故曰“建后”,猶趙政始稱“皇帝”而號“始皇帝”簡稱“始皇”一樣。《周易》裡有“建侯”,與“建后”同類。所以,“建”用為動詞時,“建后”意為建立“后”這個尊號;用為名詞時,“建后”就是指“后”,即國君,也就是夏后。
“大放”一詞與“建后”類似。“大”當是“封”的替代字,在古書裡很多訓“封”為“大”的例子(參看《故訓匯纂》第598頁第104義項),即便是“封建”的“封”也訓“大”,如《詩•商頌•殷武》:“封建厥福”毛傳:“封,大也。”“放”當是方國之“方”的通假字,“大放”就是“封方”,“建后”、“封方”的文例同,只不過《參不韋》故意與他書立異,以“大”代替“封”而已。“大放”一語,“大”為動詞時,“大放”意為封建邦國;用為名詞時,“大放”即“封國”、“邦國”,它和“建后”並舉,那麼顯然就是指封建的諸侯,或稱“方伯”。
“[[卩廾]]”字即“承”初文,亦即“氶”、“丞”字,用為官職名時,傳世典籍均作“丞”,如“丞相”、“郡丞”之類,無作“承相”、“郡承”者,簡文其字作為官名,當徑作“七丞”為是。“七丞”疑即漢代讖緯《论语摘辅象》所謂“黃帝七輔”的“七輔”,大概“七輔”之說在先秦就有,故亦體現在星象上,星官裡有“七公”,《開元占經》卷六十五引《海中占》曰:“七公,七輔也。”又引石氏曰:“七公主議疑,天之相理,謂三公、左輔右弼、前疑後丞之官。”《禮記•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孔疏:“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此四者加三公,即為“七輔”,亦即“七丞”。


簡31-32:思(使)萬民毋[工+〇](懈)(下用△代)弗敬,△(懈)乃罰。
整理者:△,本篇多見,該字還見於清華簡《四時》、戰國齊莒侯少子簋(《殷周金文集成》四一五二,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作為偏旁見於《陶文圖錄》三•一六四•三等齊系陶文。該字可作為“規”字異形看,其從“工”中加一“〇”,與“巨”從斜曲畫不同。大概因“規矩”二字常連用,於是取“巨”字換讀為“規”,並對字形略加改造,變中部曲畫為圓形符號,遂構成“規”字異形。這種寫法的“規”在《四時》、莒侯少子簋中讀為“解”(參看黃德寬:《清華簡<五紀>篇中的“規”與“矩”》,待刊)。本篇“△”皆讀為“懈”。《說文》:“懈,怠也。”(119頁注[八])
按:黃德寬先生文未見,整理者對“△”之解說似於字形不安。此字從“巨”當無疑義,“巨”是“矩”的初文,矩形句曲,後所謂“曲尺”,是用來畫折線成方的,蔡邕《隸釋》“規旋矩折”者是,戰國文字中“巨”字在“工”(矩之象形)上加個“S”形筆畫,正表示其句曲之意。古人為句曲之物要以人力揉折之,其力遒勁,弓類即是,故《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句”,毛傳:“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釋文》:“《說文》作彀,云:張弓曰彀。”《正義》:“彀與句,字雖異,音義同。”朱熹《集傳》:“句、彀通,謂引滿也。”《廣雅•釋詁一》:“彀,張也。”王念孫《疏證》:“句與彀通。”古人稱弓之屈曲為“句”,張滿彎曲亦曰“句”,“彀”蓋張滿義之“句”的後起字。弓句曲則緊張,平直則鬆懈,它物可類比意會之。體現在文字上,是在“工(巨、矩)”形上加個“〇(環)”會意,“環”者旋也,還復也,表示由句曲還復平直,所以此字就是鬆解(懈)之“解(懈)”的表意字,恐與“規”無關。《陶文圖錄》3.164.3和3.165.2上的字形是在“擇”的右邊加個“△(解)”旁,即從“解”會意,可知就是解釋、釋放的“釋”字。
發表於 2022-12-12 12: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哇那 於 2022-12-12 18:13 編輯

簡89-90:乃知高下土之安不(否)。

“安”可讀為“洝”。《說文》:“洝,渜水也。”但簡文“洝”應非此義。九店楚簡《相宅》篇“汙安”(簡47),李家浩先生讀作見於《文選》的“窏洝”,李善注:“窏洝,卑曲不平也。”呂向注:“窏洝,潤濕貌也。”《集韻》:“窏,窏洝,卑下也。”《參不韋》“洝”,是說土壤卑濕(一般比較溫熱肥沃,植被多生)。“不”則可以讀為“坯”,土地結塊、板結(空氣通疏其間,不能保持植被生長所需的水、熱,因此一般比較貧瘠,毛草不生)。
發表於 2022-12-12 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不求甚解 於 2022-12-12 13:04 編輯
不求甚解 發表於 2022-12-11 16:03
趙曉斌先生讀棗紙簡《詩書之言(甲篇)》爲:“於(於)《三不韋》曰:‘汝毋忱天之德,而保於天之有命。 ...

前面提到,整理者讀為“渝”的字,網友“肖大心”先生改釋為“追”。參看:http://www.fdgwz.org.cn/forum/fo ... hread&tid=25041,2022.12.1。王寧先生與之看法相同。仔细想想,這種看法恐怕有問題。簡文此字先後出現過兩次,一次作“A(下面圖一)”,一次作“B(下面圖二)”。前一個從“貝”,這不能不注意。出土文獻中讀為“儥”的字都有“貝”旁,肯定為“追”的字則未見有從“貝”者。再者,古書常見“改悔”,時代稍晚又可見“變悔”。“渝”有“變改”的意思,因此,雖然我們沒有在先秦兩漢文獻中看到“渝悔”,但並不能斷定不能這麽說。至於宋人文章有說“無渝無悔”,章太炎文章也說過“渝悔”。這雖然不能算直接證據,但也能說明“渝”與“悔”連言,並非不可能。總之,整理者讀為“渝”是正確的。“B”這個字形則是兩種字形的混同,何時讀為從“賣”聲之字,何時讀為“追”,要看具體情況。王寧先生說《子儀》篇之字讀為“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可能是正確的。《保訓》裏面的這個字是否還是以讀為“追”為是,仍然值得討論。《四時》中的這個字也有待進一步討論。
yu.jpg
zhui.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7 18:24 , Processed in 0.0380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