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清華簡《參不韋》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11-29 14:05 | 顯示全部樓層
簡79:“乃稽𠁁罰戮”,“𠁁”,整理者讀爲“鬭”,語義不諧。按,“𠁁”應讀爲“誅”,如“𠁁”爲“鬭”之聲符,“鬭”端紐侯部,“誅”亦端紐侯部,二字古音很近。《禮記·曲禮上》:“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鄭注:“誅,罰也。”

從字形上看,整理者釋“𠁁”是正確的,相關字形亦可見長臺關簡2-1“[𠁁瓜]”左旁所從,清華簡中從此形者,見于清華五《湯在啻門》簡14“[氵𠁁]”。又,清華九《迺命二》簡8有“[氵卯立]”字,和上幾字字形差異較大,看似與“𠁁”無關,整理者釋爲“[氵聑立]”,但據清華十《四時》簡4“[立𠁁]”形的繫聯,可知亦可釋爲“[氵𠁁]”。(參“清華十《四時》初讀”,“松鼠”2021年1月20日第44樓引)



簡114:“啟,丕唯天之[爻戈]。”“[爻戈]”整理者釋爲“暴”讀爲“表”。按“[爻戈]”在楚簡中不論是從對讀還是押韻看,都與“衛”音相近,沒有一例可以確定與“暴”有關者。上博四《昭王與龔之Snap1》簡9+10:楚邦之良臣所[爻戈曰]【9】骨,陳劍先生釋讀“[爻戈曰]”爲“曝”,與“[爻戈曰]”在楚簡中基本與“衛”音有關顯然不合,金俊秀先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疑難字研究》)把“[爻戈曰]”讀爲“熭”,“熭”與“曝”同義,且“熭”,邪紐月部,與“衛”古音極近。如銀雀山漢簡《六韜》簡664:“日中必衛”,此即今本《六韜·守土》的“日中必彗”,《漢書·賈誼傳》作“日中必熭”(參《楚文字兩考》)。《三不韋》中的“[爻戈]”大概也可讀爲“衛”。
發表於 2022-11-29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朋”也可考慮讀為“乘”。當然,“乘”、“陵”音義皆近,不影響句子理解。睡虎地秦简《爲吏之道》:“雖有高山,鼓而乘之。”
發表於 2022-11-29 16:59 | 顯示全部樓層
shanshan 發表於 2022-11-29 15:23
“朋”也可考慮讀為“乘”。當然,“乘”、“陵”音義皆近,不影響句子理解。睡虎地秦简《爲吏之道》:“雖 ...

ee先生的意見很有啟發性。循此線索,“朋”應該讀為“馮”,“馮”有“乘”|“登”之義。《荀子•宥坐》: “數仞之牆而民不踰也, 百仞之山而豎子馮而游也。”
發表於 2022-11-29 17:0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质量复位 於 2022-11-29 17:56 編輯

“好好學習”將“朋”讀爲“馮”當可信。上古音“朋”“馮”俱屬並紐蒸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中有“朋”“馮”相通假的例證(《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P934、《漢字通用聲素研究》P76)。“馮”有登的意思。《廣雅•釋言》:“馮,登也。”《楚辭·九章·悲回風》:“馮崑崙以瞰雾兮,隱㞶山以清江。”洪興祖補注:“馮,登也。”“凌”也有登的意思(《漢語大字典》P327、《辭源》P444)。“馮”“凌”可能是一組同源詞。但從文獻用字來看,將“朋”讀爲“馮”比讀爲“凌”更優。
發表於 2022-11-29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枕松 於 2022-11-29 21:36 編輯

簡34-35:啟,而不聞而先祖伯鯀不巳帝命而不葬。
《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
竊以為簡文“巳”或可讀為“俟”。簡文“不巳帝命”可與《山海經》“不待帝命”對讀。巳、俟古音相近,且“俟”有“待”意。“俟命”一詞,文獻常見。如《孟子·盡心下》:“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禮記·雜記下》:“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誅,敢不敬須以俟命。”《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國語·晉語二》:“死不可避,吾將伏以俟命。”
發表於 2022-11-30 00: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gefei 於 2022-11-30 01:23 編輯

    石小力先生《清華簡《〈參不韋〉概述》引及簡1“以泆戲自萈(讙)自亂”。
    按:引文中讀“萈”為“讙”,應該是正確的。《說文》:“[吅+萈+吅],呼也。从㗊萈聲。讀若讙。”
    “讙”,喧嘩、嘩亂不安靜,與亂、擾亂自然很近。比如“譁/嘩”、“呶/怓”、“讓/攘”、“譊/擾”、“譟/躁”,都是可與“讙”平行比證的例子。

    《說文》:“譁,讙也。”《孫子兵法·軍爭》:“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一本作“譁”。“治”、“靜”近,“嘩/譁”與“亂”亦近。清華簡《湯在啻門》簡16“政嘩/譁亂而無常”,亦可參。
    《說文》:“呶,讙聲也。”《廣雅》:“怓,亂也。”《疏證》:“怓者,《說文》:‘怓,亂也。’《大雅·民勞》篇‘以謹昬怓’,毛《傳》云:‘昬怓,大亂也。’鄭《箋》云:‘猶讙譊也。’《小雅·賓之初筵》篇‘載號載呶’,毛《傳》云:‘號呼,讙呶也。’呶與怓亦同義。”
    《廣雅》:“讙,讓也。”《疏證》:“凡人相責讓則其聲諠譁,故因謂讓爲諠,猶今人謂諠呼爲讓也。”(又作“嚷”。)    《淮南子·兵略》“故至於攘天下”,高誘注:“攘,亂。”《集韻》:“攘,擾也。”
    《廣雅》:“譟、讙、譊、嗃、[吅+萈+吅],鳴也。”(“譊”又作“嘵”。)《爾雅》“訩,訟也”郭璞注“言訩譊”,刑昺《疏》:“譊,即讙譊。”《釋文》:“譊,即讙字。”    “撓”訓擾、亂,至爲多見,不必舉例。
    上所引《廣雅》“譟”、“嗃”音也很近。《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兵令》“先謞者虛”(簡973),傳本《尉繚子·兵令上》作“譟”。《廣雅》:“躁,擾也。”《鹽鐵論》“嗜欲眾而民躁也”,賈逵注:“躁,擾也。”

    《五紀》簡1“雚其有中,戲其有德,以乘亂天紀”
    《參不韋》簡110—111:“啟,唯昔方有洪,溢戲,高其有水,權其有中”
    整理者讀為“權”,訓變(19樓“三難齋”先生所引)。

    感覺“雚/權其有中”的“雚/權”以及19樓“三難齋”先生聯繫一起的《用曰》“權”字,也應讀為“讙”。

    另外,“高其有水,權其有中”兩句相對,不知“高其有水”整理者是如何解釋的。頗疑“水”應該讀為“準”(參程少軒先生《論左塚漆盤所見“水”字當讀為“準”》,《古文字研究》33),“準”、“中”都是紀、則的意思;“高”則讀為前引《廣雅》“譟、讙、譊、嗃”之“譟”、“嗃”(或“躁”),恰好與“讙”意思也相近。   


發表於 2022-11-30 12:19 | 顯示全部樓層
“以泆戲自萈自亂”之“萈”或可讀爲“寬”。“寬”有縱的意思(《故訓匯纂》P588)。“自寬”猶言“自縱”。傳世古書中有“自縱”的表述。《楚辭‧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傳世古書中也有“自寬”一詞,意爲自我寬慰。簡文“自寬”與之不同。“亂”有縱的意思。《申鑒•政體》:“縱民之情謂之亂。”“寬”“緩”是同義詞。“緩”也有放縱的意思(《故訓匯纂》P1759)。
發表於 2022-11-30 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gefei 發表於 2022-11-30 00:56
石小力先生《清華簡《〈參不韋〉概述》引及簡1“以泆戲自萈(讙)自亂”。
    按:引文中讀“萈”為“ ...

《五紀》之“雚”,此前本人已讀為“讙”。見“清華簡《五紀》初讀”第136樓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 ... age%3D1&page=14,2021-12-21。
發表於 2022-11-30 2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质量复位 於 2022-11-30 23:57 編輯

簡文“使萬民毋△弗敬”之△,整理者讀爲“懈”。按,整理者的讀法可從。△也見於清華十《四時》。我們原先將該字釋爲“中”,現在看來並不可信。此字或可釋爲“玉”,同義換讀爲“圭”,再與“解”或“懈”通假(拙作《説清華簡〈四時〉〈參不韋〉中的“玉”》,待刊)。
發表於 2022-11-30 21: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质量复位 於 2022-12-1 13:54 編輯

1.簡文“走趣(趨)”“走[辶取](趨)”。按,趣、[辶取]如字讀即可。趣、[辶取]是一字異體。“走”有趣的意思(《故訓匯纂》P2202)。“走趣”“走[辶取]”是同義連用。
2.簡41“在則是謂兵〈戒〉民”,簡94“自兵<戒>”。按,“兵”恐不誤。“兵”有防的意思。《廣雅·釋言》:“兵,防也。”王念孫疏證:“高誘注《淮南子·兵略訓》云:‘兵,防也。防亂之萌。’”“兵民”即“防民”。“戒”有防備的意思。“戒民”也就是防備民眾。法則可以預防民眾違法犯罪。“自兵”也就是“自防”。傳世古書中有“自防”的表述。《晏子春秋》:“以刑罰自防者,勸乎爲非。”《淮南子·精神》:“推其志,非能貪富貴之位,不便侈靡之樂,直宜迫性閉欲,以義自防也。
3.簡121“弗可愎庚(荒)”。按,“庚”當讀爲“康”。“康”有逸樂、淫樂的意思。《書·盤庚上》:“無傲從康。”孔傅:“無傲慢從心所安。”《淮南子·主術》:“狡躁康荒,不愛民力。”
4.簡8、119“[阝於](誣)言”。按,文獻中不見“於”聲系與“巫”聲系通假的例證。“[阝於]”或可讀爲“訏”。文獻中有“於”聲系與“于”聲系通假的例證(《漢字通用聲素研究》P400-401)。“訏”有詭訛的意思。《説文》言部:“訏,詭譌也。”《新書·禮容語下》:“犯則凌入,訏則誣人,伐則掩人。”“訏言”即詭詐虛誇之言。
5.簡11、12“稼釐(穡)”。按,文獻中不見“[未攵厂]”聲系與“嗇”聲系通假的例證。“”或可讀爲“犂”。文獻中可見[未攵厂]”聲系與“利”聲系通假的例證(《漢字通用聲素研究》P22)。“”有耕的意思。《漢書·匈奴傳下》:“近不過旬月之役,遠不離二时之勞,固已犁其庭,埽其閭,郡縣而置之。”顔师古注:“犂,耕也。”傳世古書中雖然不見“”的表述,但有“耕稼”一詞,泛指種莊稼《孟子·公孫丑上》:“﹝舜﹞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於人者。”《漢書循吏傳召信臣》:“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歸之。”
6.簡56“陵田御旱乃遺(潰)”。按,這個“遺”字不是从貴得聲,難以讀爲“潰”(可參王鵬遠、陳哲:《清華簡〈五紀〉讀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站,2021年12月31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7862)。簡文的“遺”或可如字讀,訓爲“捨棄”。陵田御旱乃遺”是説山田御旱而被丟棄。我們知道山田本來引水就不方便,碰到干旱,取水更是難上加難。山田在干旱的情況下被人捨棄是很正常的。有趣的是,合肥方言中有“丟田”一説,即將某些田地丟棄、不進行耕種。這或可作爲我們看法的旁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9-7 18:40 , Processed in 0.0357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