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25-6-17 22:02 編輯
2023年12月21日,荊州博物館秦家嘴楚簡整理小組在簡帛網發表《荊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選釋》一文,[1]隨后整理小组又在《江漢考古》2024年第2期發表《湖北荊州秦家嘴墓地M1093發掘簡報》。[2]兩文先后對外公布了荊州秦家嘴楚簡的部分信息,其中有3枚日書簡,編號分別為簡91、簡92、簡98,其圖如下:
原整理者釋文:[3]
因原簡有幾處字跡漫漶不清,整理者缺釋。筆者經反復推敲,結合辭例,把3枚日書簡補釋作:
以上補釋,主要基于如下考慮:
簡92“疾”后之字“
”,與楚簡“
上五競建6、
包198、
新甲三181”(甚)如出一轍,其字當釋“甚”。“疾甚”意同包山簡158“病甚”。“病甚”為古人習語,猶言病劇。《戰國策·魏策三》“病甚奈何”。[4]“甚”後兩文作“
(後文用“A”示)”,由簡的排列組合及其相對固定的辭語句式,對比簡91、簡98“起”前分別為“己丑”“乙巳”來看,A無疑也是表干支日的兩個字。
由簡91我們注意到,“癸巳”是排在“己丑”後的第4日。簡98地支“酉”亦排在“巳”後的第四位,故我們大膽推測,簡98“□(酉)”也應該是排在“乙巳”後的第4日,由“六十甲子”很容易斷定“□酉”即為“己酉”日。簡98首字因而得以破解。尋此思路,簡92中排在“戊午”前的第4日當為“甲寅”,也即“甲寅”后的第4日為“戊午”。照理“A”當為“甲寅”二字。今選取包山簡中“甲寅”字例做參照:
通過秦家嘴日書簡彩照,我們可以看出,簡92中部是有裂痕的,正好縱向貫穿“A”二字中心,故導致字形中部殘損變形。即便這樣,我們還是可以看出
的中部和下部有“橫”的跡象,且字的左下方若隱若現為豎折筆畫。再看
,上部明顯有撇捺筆劃,貌似斷開,實為竹簡中間裂開之故,其本作“人”形。再看其中部,左右兩邊似有小的弧形筆畫,把它與“
包219”對比,還是有幾分神似的。倘若
不是“寅”,十二地支當中,楚簡字形上部帶撇捺的,除“午(
包192、
新甲三134)”,其它十個地支字字首均不帶撇捺,況且“
”與“
”相比,差別顯然,故“A”最有可能是“甲寅”二字,另外從辭例用字規律來看,無疑這也是最佳選擇。
厘清了釋文,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相關字義。作為日書簡,簡文中的干支,一般都與時日有關。據秦家嘴楚簡整理小組介紹,其“日書有三種,其中一種的形制較為特殊,約60支簡,較短,每簡書一個干支的吉凶宜忌,用朱砂橫向分欄形成表格狀。這種情況在考古發掘出土的簡牘中為首見。”[5]
晏昌貴先生對日書簡有專門研究,其在《楚地出土日書三種分類集釋》(卷八)中,列有“六十甲子生子占”“十二支生子占”“十天干生子占”“生子方位占”等,[6]所引與秦家嘴日書在句式上稍有不同,蓋其多為秦漢簡之故,楚簡只有九店楚簡《日書》。
從目前秦家嘴楚簡《日書》來看,其每支簡用朱砂分四欄書寫,比較有規律。從上至下,第一欄,先書干支日,再書“利”與方位,屬“占方位”。第二欄,先書“見疾(疾甚)”,再書干支日加“起”,屬“占疾”。前言“疾”,后言“起”,此“起”當訓為痊愈、好轉。劉樂賢:“起”在古漢語中有治愈之意。《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7]第三欄“生子女(男)”屬“占生子”。第四欄3枚簡同書“逃人”,其下均殘斷。但簡91“人”下還殘留有筆畫,如“
”,推測其為“不”,原整理者謂:簡文“逃人”後為“得”或“不得”。[8]
“逃人”乃楚日書簡習語。九店56號墓簡30、31、34有“逃人不得”一辭,伊強意謂“逃走(亡)的人不會被抓獲”。[9]今以秦家嘴簡審之,其訓似不妥。李家浩:秦簡《日書》甲種楚除絕日占辭此句作“桃人不得”。秦簡“桃”當從本墓竹簡讀為“逃”。[10]竊以為,逃或桃均可讀“兆”。《莊子·天下》:“兆於變化。”《釋文》:“兆本或作逃。”《史記·曆書》:“游兆攝提格征和元年。”《集解》引徐廣曰:“游兆一作游桃。”[11]日書簡中“逃(桃)人”若讀“兆人”,或即卜兆之人,專事占卜之事,其占卜時,通過兆象來預測未來吉兇。“逃(兆)人不得”,蓋指卜兆之人認為得不到。不管怎么說,“逃人”都當是指某種身份之人。
綜上所述,秦家嘴楚簡《日書》篇,每簡即占方位,又占疾,還占生子,最終“逃人”給出預判。由每簡中兩個干支日均相隔4日來看,所占内容應該是會有某種瓜葛,“三占”究竟存在什么內在聯繫,還需要等更多相關材料公佈之後,再做深究。
—————————————— [1] 荊州博物館秦家嘴楚簡整理小組:《荊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選釋》,簡帛綱,2023年12月23日。 [2] 荊州博物館:《湖北荊州秦家嘴墓地M1093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24年第2期,第14~21頁。文章又見“江漢考古”公眾號,2024年5月20日。 [3] 同上。 [4] 劉信芳撰:《包山楚簡解詁》,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第166頁。 [5] 同[1]。 [6] 晏昌貴著:《楚地出土日書三種分類集釋》,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318頁~331頁。 [7] 曾憲通 陳偉武主編:《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卷二),中華書局,2019年,第713頁。 [8] 同[1]。 [9] 伊強編著:《九店楚簡普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第53~57頁。 [10]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册[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313頁注[57]。 [11]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811、8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