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8047|回復: 0

寻找吴文字 筹建吴国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7-11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寻找吴文字  筹写吴国史吳文化的载体是吴文字。研究吴文化,探讨吴国史,须以吴文字为依托。苏、锡、常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吴地文明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地区,却自古以来沒出土过一亇吴文字。化巨资先后新建的三个城市的博物館(院),却都没有陳列一件真正帶吴文字铭文的吳国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竹简、絲帛,哪怕是一件确鑿可考的帶吴文字的陶器!这对吳国来说,是莫大的耻辱:被屈原在《天问》中称颂为“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夫斯,得两男子”的吴王,能强国富民、争霸中原,却没能安民保国、给吴地畄下一丁点儿吳文字。这对三市的博物館来说,是莫大的失职:一是没有认真地在辖地找;二是没化錢在外地买。上海不是吴文化发源地,却拥有一把八字鳥虫篆的阖闾剑,一件夫差为女子(西施)特制的青銅盉(见圖1.2),两件阖闾嫁女、長篇铭文的青銅鉴等,还有从香港收购回国的楚简中一份尚未整理出版的吴国历史——《吳成》。因为上海有马承源,我们没有马承源,我们能盖大屋,却没胆识买字。吴王阖闾剑 (攻吾王光自乍用剑)       吴王夫差盉    自古朝代都是当代记载,下朝修史。吴越同族相斗,都没传下自已的文字、历史。吴立国将近七百年,前六百年几乎空白,吴王寿梦后才有零量记載。直落得泰伯奔吴,落都何地;夫差灭国,都城所在,至今都是悬案。一、现有吳国史,概以魯版为准。春秋各国都有自已的史官记载历史,吴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史官,自己记载的吴史,但已毁于三次扫蕩。第一次是越灭吴,焚毁宗庙,砸鼎破钟;第二次是楚灭越时,重雪吴占楚都鞭尸佔后灭族之耻;第三次是秦灭六国,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即使被掠走,也会被项羽的一把火與咸阳宫同毀。吴国历史散见于由鲁国史官记载、由孔子删改的《春秋》(我将此譬为“鲁版吴史”)以及战国时人左丘明作注的《左传》。但孔子对吴国有偏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四十二岁步入仕途,在鲁国为官八年,历任中都牢、司空、大司寇,五十岁执相事,公元前501年弃官从教。阖闾攻陷楚都郢城时孔子是鲁相,《春秋》记阖闾弒君、灭徐、侵楚、伐夷、占郢都、妻楚后,坏事做绝。孔子死于前479年,吴王夫差兵败自杀于公元前473年,比孔子晚6年,所以阖闾、夫差父子两代吴王與孔子同时代。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时,吴王阖闾欺压过鲁国;孔夫子周遊列国时,吴王夫差北伐中原爭霸,无意中把孔丘驱赶得如喪家之犬。吳、鲁两国,不是敌国,但也不是盟国,鲁国瞧不起吴国,对后来居上的暴发户吴国怀有深深的敌意。所以《春秋》中记敘吴国史事贬多褒少,甚至刻意曲解。孔子还指使他任鲁国行人(外交大臣)的学生子贡,推行一套兴鲁弱齐、助越灭吴的外交方針。所以吴国在它兴旺的顶端突然灭亡,不能忽视孔子的作用。两千多年来史家们以儒家的经为史,所以近七百年吴国史,前八成几乎空白,后两成被扭曲。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记载吴史,我称其为“西汉版吴史”,当时距吴亡已有四百年。司马迁属孔学《粱穀传》学派,自然不脫儒臼。《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一类书,写于东汉后,那是“东汉版吴野史”,並不可全信。二、收集吴文字,谨以出土为凭。据董楚平先生所著《吴越文化志》统计,吴国具銘青铜器共八十一件,其中出土地点明确者六十四件,按出土地奌分,安徽21 件,江西10 件,河南 6件,山西5件,山东3件,湖北和浙江各2 件,陝西1 件,吴国核心所在地江苏共14 件,其中宁镇地区 13 件,苏北的盱眙1件,苏锡常地区一件都没有。出土于宁镇地区的青铜器,大都是西周和春秋早、中期之器;出土于外省的青铜器,少部份是婚嫁媵器,大部份是国破家亡后被掠夺走的战利品。這八十一件有铭青銅器,以及该书出版后又陆续出土的吳国帶铭青銅器,据我收集共计94件近1264字,详见下表3。这2200亇吴文字是历代吳王自己写的(或认可的)。应该是筹建吴国史的基礎。比如写太平洋战争史,美国版、日本版肯定不同;共产党版、国民党版也绝然不同。我序 号        王  别        器  名        件数        字数        说          明        出土地        现存地1        西周康王        宜侯 簋        1        130        迁封虞侯 于宜地,周始封吴        江苏丹徒        北京国博2        西周康王        伯  簋        1        5        “白乍宝尊彝”        江苏丹徒        镇江博舘3        吳王者减        者减鐘        1        80        出土十件,现剩四件,存台三        江西清江        台北故宮4        吳王者减        者减鐘        1        80        沪一,其余六件下落不明。        江西清江        台北博物舘5        吳王者减        者减鐘        1        28        者减早寿梦二代,其父己称王        江西清江        台北故宫6        吳王者减        者减鐘        1        27        “…工歔王皮 之子者减…”        江西清江        上海博舘7        吴王寿梦        寿梦戈        1        8        “邗王是野 ”“乍为元用”        传世品        北京故宫8        吴王诸樊        诸樊剑        1        35        “工 太子姑发 反余处江之阳”        安徽淮南        安徽省博9        吴王诸樊        诸樊剑        1        16        “工 王…用□江之台北南西行”        山东沂水        山东沂博10        吴王诸樊        诸樊戈        1        11        “工 王姑发 反自乍元用”        安徽六合        11        吴王诸樊        季生匜        1        9        “工 季生作其盥会匜”        江苏盱眙        南京博院12        吴王诸樊        季子剑        1        24        “工 王…弟季子肵尚後子…”        山西榆社        山西榆博13        吴王诸樊         大叔盘        1        10        “工 大叔□□自乍行盘”        江苏六合        南京博院14        吴王余祭        余祭戟        1        8        “攻敔工敍”“自作用戟”        安徽霍山         安徽省博15        吴王余味        余味矛        1        8        “余自作矛”“王其元用”        江苏丹徒        南京博院16        吴王僚        伯刺戈        1        20        “西野王之孙嚣中之子伯剌…”        江苏江宁        南京博院17        吴王僚?        罗儿盥匜        1        23        “罗兒□□吴王之徃…”        江苏丹徒        南京博院18        吴王阖闾        阖闾剑1        1        8        “攻敔王光自乍用剑”        山西原平        山西省博19        吴王阖闾        阖闾剑2        1        16        “攻敔王光… 余允至克 多攻”        安徽庐江        安徽省博20        吴王阖闾        阖闾剑3        1        12        “攻敔王光…以赏勇人”        安徽南陵        安徽省博21        吴王阖闾        阖闾剑4        1        12        “攻敔王光韓以吉金自乍用”                荷 兰22        吴王阖闾        阖闾剑5        1        8        “攻敔王光自乍用剑”                上海博館23        吳王阖闾        阖闾戈        2        2×6        “攻敔王光自…” “鮙”        传世品        北京故宫24        吴王阖闾        阖闾戈        3        3×9        “大王光 自乍用戈” “鮙”        传世品        上海博館25        吴王阖闾        阖闾戈        3        8        “大王光 自乍用戈”        传世品        上海博館26        吴王阖闾        阖闾鑑        2        52        嫁女儿叔姬往蔡国所作媵器        安徽寿县        国博 安徽省博27        吴王阖闾        阖闾鐘        13        殘存79        敲碎后与鑑同存,记攻占郢都        安徽寿县        安徽省博28        吴王阖闾        配儿钩鑃        2        65        (太子波) 作战用军乐器        浙江绍兴        浙江博院29        吴王阖闾        玄翏戈        5        5        “玄翏之用” “鮙”“玄翏之用” “鮙”“玄翏之用” “鮙”        河南新郑陜西洛南河北邢台        見《东南文化》2008年3期p6530        吴王阖闾        季札子剑        1        10        “吴季子之子逞之元用剑”        传世品        下落不明31        吴王阖闾        王子于戈        2        7        “王子攼之用戈”  “鮙”        山西万荣        山西省博32        吴王夫差        夫差鑑1        1        13        “攻吳王夫差择金自作御监”        清代山西        下落不明33        吴王夫差        夫差鑑2        1        12        “吳王夫差择金自作御监”        河南辉县        中国历博34        吴王夫差        夫差鑑3        2        13        “攻吳王夫差择金自作御监”        传世品        上海博館35        吴王夫差        夫差鑑4        1        13        “攻吳王夫差择金自作御监”        残片        北京故宫36        吴王夫差        夫差壺        3        19        “禺邗王于黄池为赵孟介邗王之惕金以为祠器”        河南辉县        英  国37        吴王夫差        夫差戈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作其用戈”        安徽淮南        安徽省博38        吴王夫差        夫差矛        1        8        “吴王夫差自作用鏇”        湖北江陵        湖北省博39        吴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安徽寿县        中国历博40        吴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河南辉县        河南辉县41        吴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山东平度        山东省博42        吴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湖北襄阳        43        吴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天津艺术博物館44        吳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传世品        私人收藏45        吳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刘鶚旧藏        下落不明46        吳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河南洛阳        洛阳博館47        吳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山东邹县        邹县文保所48        吳王夫差        夫差剑        1        10        “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盗墓外流        台北古越阁49        吳王夫差        夫差剑        1        8        “亘天吴人” “夫差王用”        山东郯城        私人收藏50        吴王夫差        臧孙编鐘        9        37        臧孙为阖闾太子波的外孙        江苏六合        南京博院51        吴王夫差        吴王御士簠        1        11        “吴王御士尹氏叔繁作旅簠”        原传世品        北京首博52        吴王夫差        夫差盉        1        12        “敔王夫差吴金鋳女子之器吉”                上海博館53                无土脰鼎        1        8        “吴王孙无土脰鼎”        陝西凤翔        雍城文管总计                        94        1264                        为目标,朝此努力,总还是可以的。我以此为乐!比如所有史藉记载:吴称王自寿梦始,但出土江西清江的者减鐘却明标“工□王皮□之子者减”,皮□即去齐,比寿梦早三代。吴史应以此为准。三、收集涉吴字,却以先秦为界。我收集的涉吴史,为何以先秦为界,因为自汉起独尊孔儒,以经为史,被孔子亲自删改的吴史有局限,有删漏。我重点收集的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春秋战国时各国史书中的涉吴部分。春战时各国都有自已的史官记自已的史事。鲁国的史书《春秋》,以及各代儒学大家的传注疏解,有一本清代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将春秋、左传、公羊、穀梁、礼记、新序、韓诗外传、说苑、新语、国语、吴越春秋、越绝书、淮南子、列女传等古藉中所有涉吴史事全部摘引,分吳通上国、阖闾入郢、句踐灭吴三部份分册成集。晋国的史书叫《乘》,没有流传。楚国的史书叫《梼杌》,记楚庄王(公元前613 年至590年)史事,有涉吴六处。还有西晋时出土的魏国史书《汲冢竹书》,但《汲家竹书》竹简早已不存,书籍也已淹没,只剩引文拼成的《竹书纪年》,有涉吴文字。第二类为新近出土的简帛文史书,如湖南慈利楚简记载的吳史——这是距吴灭不久的“楚版吴史”,我曾打听这至今已出土十八年的楚简释注情况,並同释注者張春龙研究员电话联系过,他说內容类似《国语》中的吴语、越语,不久将出版。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简——《吴命》,我也特别关注它的整理出版。还包括新出土的春秋、战国别国青銅器铭文的涉吴文字。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复国,其根据是《左传》上伍子胥的一段话,现在史书都说是十年复国,但出土的战国初中山王鼎上就写有“吴人并越,越人修斆備恁,五年复吴,破并之至于今”(见右圖4)。我相信这出土的同代人的直接记载,夫差五年就败北灭国了。第三类是先秦古籍中的涉吴部份,《国语》有十九处、《战国策》有十四处议及吳王阖闾、夫差史事,大都讲吴史、论功过教训。《诗经》、《楚辞》等典籍中也有涉吳部份,如本文开头提及的屈原《天问》中,肯定两男的功绩。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与吳亡相隔百多年,已经没有同代敌对的仇恨,平心论功过,比孔子高明。  四、发现吴文字,但求天赐良缘。考古须凭运道。挖尽千方无觅处,拾来全不费功夫。我参与过两次正式考古挖掘,目标是挖吴国土墩墓,挖岀来却是清末民初。我有幸两次发现吴文字,都凭运气。第一次发现吴文字是去年春天,我们在考察无锡阖闾吴小城后,根据信息去苏州木渎寻找吴大城。想从高处寻找阖闾古城墻一样的遗迹,因此爬上了灵岩山,並沿西麓下山前往传闻中的吳都宮殿区所在地——五峰村。就在这不经意的途中休息时,在山坡上发现了五个斗大的石刻字(见圖5)。字型古朴,经与苏州有关人士联系,好像是未公布过的。2007年10月15日,我们邀请《姑苏晚报》记者戚振林先生同往鉴证、墨拓,据戚先生讲,苏州已知最早的石刻是南北朝,不知道五峰村南山坡上有此五字石刻。这五字拟读作“祖五丰興粗”。意为;我们的祖先曾在这五峰山下兴盛强大。该是吴族后人在战国时的刻字纪念吧。若是,这该是吴地最早的石刻文字。第二次发现吴文字是最近在阖闾城遗址,帮农民挖粪坑时捡到的竹简刻字。春秋古城阖闾城位于太湖北岸,无锡與武进接界处,1958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去年春天起,以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张敏所長为领队的阖闾城遗址考古队,进驻遗址正式考古发掘。我经常去遗址开挖处观察,还十分留意非发掘区的动态,特别是遗址西北角这一曾经大量出土春秋后期硬纹陶、青瓷的宫殿废墟区。今年春天,当地农民正为新植桃园开一只直径4米、深1.5米的粪坑,起土时带出了大量古陶瓷片:有几何纹硬陶、原始青瓷、夾砂黃陶等的。从这些陶片的类型、纹飾看,应该是春秋晚期的。我们在十分兴奋地采集这批从未见过如此完整精美的陶瓷片时,随手捡了一片疑似有字纹的竹片。带回家仔细研究后,惊喜地发现是刻字竹简,第二天(5月15日)一早,赶去闾江口专门采集竹简,又得七枚。第三次去仅得有字简一枚,无字简三枚,总共九枚刻字竹简,计49字。出土点的地层距地表1.2米,表土层约0.4米,褐色耕土层,0.4—1.2米为文化层,黑色,间有淤泥,竹简在淤泥中。根据出土型器不相类同,器型大而精制的特征,可排除窖址,民居,墓葬之类的可能,竹简不同处,是在青(正)面涂漆后刀刻,而不是用毛笔在黃(背)面墨书;長度比楚简短;也沒有装祯成册的编联。推测存世早於战国中、晚期的楚简,很可能是春秋后期的吴简。楚简如果能正式发掘遺址西北区,如果还能找到更多竹简,竹简的解读有突破,能证实是真正的吴简,那吴版吴史就可待了。李伯谦教授在“两周列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指出:随着各地周文化遗存的不断发现,周文化分区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的研究,成为新时期两周考古的特点。……对证经补史、纠史修史,从而建设更为可信的古史产生重要作用。(载《中原文物》2008年第2期《谈谈近十年的两周考古》)我作为一名业余退休的考古志愿者,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筹建新吴史添磚加瓦。陈万康2008.7.1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6 16:00 , Processed in 0.0334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