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7057|回復: 0

由圆明园修复看仙蠡墩遗址公园的兴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0-29 1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创]由圆明园修复看仙蠡墩兴建   无锡的《江南晚报》2007年11月7日刊登了《圆明园修复工程在质疑中重启》的综合报道,报道了二十七年来“整修派”与“废墟派”的激烈争论,以及《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批准公布十年来实施的无所适从,举步维艰及尴尬。   无锡在搞遗址公园的兴建,大的有鸿山国家大遗址公园,中的有仙蠡墩遗址公园,小的有许巷遗址景点。其中仙蠡墩、许巷两处基本建成,我想联系圆明园的争议写点感想。   仙蠡墩、许巷、锡山(喷水池南)是无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三大遗址。根据出土文物的器型和种类,现在判定为马桥文化期(距今3800-3000年)遗址,属泰伯奔吴前的先吴文明,即无锡的本土文明。据现代考古学研究,大致可以确定的无锡地区史前文明,从后往前的序列为;马桥文化(距今3800-3000年),良渚文化(距今5200-4000年),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5000年),三山文化(距今1万年)。其中良渚文化是文明程度领先于中原龙山文化的先进文化,但在4000年前时突然中断,间隔了200年才有马桥文化,马桥文化源自浙南闽北的肩头弄文化(见《东南文化》2007年第5期 曹峻文章《太湖地区夏商时代考古发现及谱系研究综述》)。马桥文化与吴越文化之间在殷商晚期也有文化缺环,马家浜文化与三山文化之间更有三千年空白。研究马桥文化及马桥与吴越文化间的转换、衔接,正是研究吴文化起源的重要课题。马桥文化出土多的是几何纹陶器,石室土墩墓,少的是聚落,城市。为此,上海对马桥遗址,浙江对钱山漾遗址,常州对圩墩遗址,苏州对草鞋山稻田遗址反复进行了多次发掘研究,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江阴的花山遗址,经正式科学发掘,已判定是马桥文化的三个区域中心(即太湖北部的花山遗址,太湖东南部的湖州钱山漾遗址,及宁绍平原的绍兴壶瓶山遗址)之一。    仙蠡墩遗址是距无锡市中心最近的遗址,它位于由太湖经城区进长江的主河道—梁溪河畔二阶台地上,符合远古先民择址选近水高墩的原则。五十年代出土了稻谷、新石器,五十年代后,在遗址上盖起了厂房,被无锡轴承厂长期佔用,直到近年厂区拆迁,才辟为遗址公园,现在的公园,投资上亿元,仿盖了干栏式草房(可惜比真的大了十倍),造了山,挖了沟,砌了山洞,雕刻了三座大型狩猎、制陶石塑,三组生活浮雕以及一组儿童戏水石雕,绿化极好。今年中秋,我们就是在那假山顶的草亭中渡过的,这是市民休闲的极好去处。称得上是一处十分成功的公园。但要称“遗址公园”终觉得缺着点什么!    看圆明园的争议,心中的缺憾渐渐明了。    首先,仙蠡墩遗址公园缺少真的东西,一件都没有。搞这么大工程,翻动这么多土方,却没有顺便请个懂行的人看看,能不能再挖到点马桥文化,无锡文博部门也顾不上光顾一下这个工程。只好真作假造假当真了。    我们近半年来经常去这个遗址工地,喜欢到深挖处寻找踪迹,并收集有三件石器,一是石斧,二是石犁,三是黑色燧石石料(重20公斤),是制作马桥农具打制石器的必用原石料,这种燧石本地不产,为建园由外地运来的土方、石料也无此料。因此,遗址下还是有真东西的。我们建议将上世纪五十年代挖到的真东西从博物馆请回来,陈列出来。我收集的这三件真东西也可以拿出来陈列。第二个缺憾是遗址公园没有反映农业起源,而去反映狩猎,其实仙蠡墩遗址在考古学中出名的,恰恰是出土了稻谷,故而在研究中国农业起源、稻作起源时,常被提及(见《农业考古》陈文华著 2002年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而狩猎是上百万年到1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主业,从新石器时代起,农业逐渐成为主业,狩猎便退居为副业了。    学术界已经公认,农业起源是文明起源最重要的标志。农作物的四大起源是;中东的小麦(距今1.5万年),中国黄河流域的小米(距今1万年),中国长江流域的水稻(距今1万年),美州的玉米(距今8千年),太湖流域出土最早的稻谷为马家浜文化的罗家角遗址(距今7千多年),我们收藏有杨家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距今7千年)夹碳黑陶片,有明显的稻谷痕迹。杨家遗址位于阖闾城北护城河北岸,离仙蠡墩遗址仅8公里,但时间间隔已达三千年,仙蠡墩的稻作农业,已从点种、耜耕、锄耕发展到犁耕阶段。因此建议遗址增加农耕稻作的大型石雕,新辟仿苏州草鞋山的水田、水井, 开设农业起源的陈列馆。    制陶石雕,需对所制陶器稍作修改,现石雕陶器品种为敛口折肩罐,纹饰为人字纹。太湖北部马桥文化的陶器器型主要是鬲,带羊角形鼎,纹饰为几何纹,有回字纹、粗细网格纹、梯格纹。    其实,马桥文化在无锡地区,特别在太湖沿岸的遗迹很多,湖边捕鱼捉虾趟丝螺的,常能找到几何纹陶片及马桥特征石锛,石刀、石斧。沿湖开发的建筑挖土时,也常能找到这类文物,只是太多了,又不值钱,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讨厌这种文物,采取视而不见,埋而不报的态度。我就采集有成套的农具,从耒、耜、铫到锄、镰、犁,从磨盘磨棒到石杵、石臼(见《江南论坛》07年第12期我的文章《江南农具考》)。遗址公园应征集农业起源的重要文物陈列,科学地重现无锡在四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摈弃以往认为;“泰伯奔吴时,江南乃是火耕水耨的野蛮之地”的陈腐陋见,还历史以真实,使遗址公园真正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                                                                陈万康    (初作于2007.11.17 。江南晚报曾据稿写出报道《读者质疑仙蠡墩遗址》, 现稍作整理 ,正式发表。2008.10’29)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3 04:27 , Processed in 0.03318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