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9972|回復: 5

[原创] 吴国史(纲)-靠瓦鬲.甲金简帛文创建的历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1-26 07: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将吴史分为四段,分而治之。   第一段为虞族史段。   自商末泰伯起到周章前-代止,此为无文字无史考阶段。以考古出土为主,借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用先周文化的标准器一连档鬲,对照先周文化南下支(即泰伯趋吴)的踪迹。为此收集到从内蒙朱开沟起,经陝西武功,歧山,湖北,河南丹江口,江西吴城,苏南宁镇常錫苏的近百份考古报告,得出先周文化东进支(即文武灭商)弃鬲用鼎,南下支用鬲拒不用釜鼎的结论。苏南吴人墓出土总有鬲极少出鼎,找不到鬲就不是吴城。(例如无锡梅村从无鬲足乃至印纹陶出土。)沿有鬲点连起来就是先周吴族泰伯趋(不是奔)吴的路线。另外,比较同期的先周文化与先吴文化,可以肯定:先周文明是典型的野蛮的游猎文化,先吴文明是典型的文明的农耕文化(周步入文明,一是季历与农耕民族通婚,吸收姜戌文明,二是灭商后吸收战败的商文明,但这同泰伯无关,泰伯分裂南下继续游猎走了)。泰伯並沒有将先进的中原文明带到"野蛮"的江南来,恰恰中止了良渚文明的正常进化。好比蒙人,满人遊牧民族入主农耕社会一样,使江南陷入五百年无文字记载的野蛮期。    第二段为宜侯史段。    这一史段从宜侯矢(周章)起,到皮高称王前一代止,约十代。由宜侯矢簋铭文为凭,虞氏族团获得周天子授民授土的封赏后,开始定居建城,开始进入文明阶段。中原的先进文明随着赏赐的青铜重器和俘获的殷商遗族,大批湧入江南,吴地迎来了笫-次移民潮。遗址中开始发现商族特征的精緻的刻紋白陶,改变了江南只有红陶,黑陶,灰陶的格局。开始出现有几何纹硬陶纹飾特征的青铜器和玉器。成为中国东南方百越地区的文明先驱。    但是,宜侯偏不以周天子的封号为尊,要不然至今只称宜文化,轮不上吴文化了!这是西周封国上千,而绝无仅有之事。显示了泰伯一族不尊周礼,自命老子第一的族征。吴族墓葬,极少出鼎,-人一鬲是通例,大墓用列钟(前期用青铜,后期用青瓷明器替代),却从无中原列国七鼎八簋隨葬。末代吴王夫差到黄池会盟争霸,言语中充满我是长房我老大的气焰。称吴不称宜,也体现泰伯一族不忘游猎祖制,吴,就是打猎吆喝的猎人,虞,就是背上扛只死老虎奔跑的猎人。    宜的地望,应在江南水网地带。宜字为象形文字,象干栏式双层木构住房。河姆渡,草鞋山都挖出过,这与中原地穴式土房明显区别。宁镇丘陵地带沒有这类建筑,只有苏锡常等太湖流域才是宜地。所以,与其说"奔吴”,不如称康王封吴确当。    第三段是 䱷王史段。    从皮高称王起,经者減,去齐,寿梦,诸樊,余祭,余味,僚共六世八代,均自称䱷王。历时约-百多年,每代都有记铭青铜器出土,铭为䱷王,有时䱷字加反文旁,共有䱷王字器近二十件,无-件称吴。此时吴族以水为城,从鱼为食,以舟为兵。丹阳葛城,武进淹城都是四面环水,出土物都是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典型物。其中葛城偏早,淹城偏后,应是待考实的䱷国都城所在。城的建址特征是水城,可能有河无墙,因河道行船不拐直角,所以水城常呈圆形,橄榄球形,而不像江北陆城四四方方。    自古正史都记”寿梦始大”,开始称吴王。这个定论被者减钟铭文推翻了。这是出土古文献纠史的又一实例。史实应是:比寿梦早三世称王(此后才能称国,此前只能称侯称族)。是称䱷王而不是吴王。    䱷王史段中,晋文化的介入是最重要的外来影响。寿梦时,晋楚争霸激烈,晋大夫巫臣建议扶持地处长江下游的䱷国,以牵制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这-战略性建议被晋王当成国策。派巫臣带四轫当时最先进的陆军战车亲送䱷国,教授战法,巫臣还留下自己的儿子当䱷国行人(外交大臣)。䱷国就此走上现代化的军事强国。进入了中原史界的视野。    最早记载䱷字的是甲骨文,商纣王的父亲文丁为占卜往江南追伐徐夷吉不吉,用鸟龟壳卜了-卦,大吉!于是刻上:”过江之䱷”,过长江到名䱷之地。    记载䱷史最详的应是吴国,晋国史书。但吴史不存,晋史即汲冢竹简,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出土时,被盗坟人不准点竹简为火把,烧了许多。经整理的<竹书纪年>中有<国语>三篇,涉晋楚吴史事。    鲁国的史书是<春秋>,今本<春秋>是经孔子删节的。孔子对”臣弒君,子弑父”之类作了褒贬处理。孔子自认;”知我者唯<春秋>乎!罪我者唯<春秋>乎!”而阖闾弑君,欺鲁,占郢,妻楚后,都为孔子所贬。其实,父传子,子及弟,弟再传長孙是遊牧民族的传统族规。孔子更指使他的得意弟子子贡(任鲁国行人一外交大臣)推行-套强鲁弱齐,助越灭吴的外交政策和游说活动。故鲁记吴史 (特别是当代史)不可全信。后世史籍受孔儒影响太大,孔子与阖闾夫差同代,吴常欺负鲁,孔子删春秋,明显褒泰伯季札,贬阖闾夫差。后世以经为史,不脫此窠臼。    吴国应有自已记载的史书,要不然夫差在黄池争霸时言之凿凿,他怎么知道六百年前史事,只是没有流传罢了。已经出土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青铜器铭文上,与中原鼎簋盘多铭文不同,吴国的䱷王钟铭文记载了前段历史,䱷王剑铭文记载了后段历史。我宁可信铭文所记吴史.    4. 攻敔王史段。    这一史段为吴国末期,历阖闾,夫差两王,从出土青铜器论,共35件,只有5件自称吴王,3件自标攻吴王,有一件兼称吴王,敔王,三件自称禺邗王,而有15件自称攻敔王。而此时中原列国称其为吳国,句吴国。    攻敔史段受楚文化影响最大。因为楚国内耗,伯否,伍子胥先后逃奔吴国,帮助吴国消灭自己的祖国。齐国的孙吴投奔吴国,他的兵法加吴人的亡命造就了所向无敌的军队。孔夫子的儒学对吴国也有影响,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就有吴国人言子等。阖闾的四叔季扎就受过良好的礼乐教育。    这-史段吴国最强大,兵临中原,强势争霸,欺强灭弱,不可一世,中原列国群相记载吴国史事,合纵连横的前辈们编说的故事充斥大街小巷,广为流传,成为后世编写左传,国语,战国策的素材。    吴国的战略物资一青铜,极少用于陪葬,吴墓从没有七鼎八簋出土过,常见的是用青瓷制作明器代替,吴国自产的青铜一律用于战备(兵器)和发展生产(江南出土铜锛,铜斧,铜镰,铜犁很多)。偶而嫁女制作陪嫁媵器,还特地注明是用虏获来的铜特铸的。    吴国的兵器制造业,有许多发明专利,如双层结构复合制作的青铜剑,外层合金坚硬锋利,内芯柔韧富有弹性,剑面的鎏金工艺和磷化防锈工艺至今难以仿造,连唐朝人写诗还将吴戈放在咀边。    吴国的青铜兵器文字流行-种特殊的鸟虫篆,这是-种高度艺术,难以仿迹的字体,以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灭六国古文,以秦书大篆草隶统一全国文字,却唯独留下吴国的鸟虫篆,作始皇帝的传国玉玺专用字体,以及作为旗帜书名的特种字体保留下来。    吴地人的好战能战延续了好几个世纪,亡秦的主力部队是项羽从吴地带出来的三楚将士。刘邦的四面楚歌实际上是吴歌。    从阖闾到夫差亡国,此段史料最多,后世补记也多,留谜最多,争议最大。我的办法是收集新出土的简帛文。新出土的楚版吴史,现有两本,一是湖南慈利楚简,记吴越史事,张春龙先生整理十多年了,尚未出版,二是上博楚简,有一篇<吴命>,曹锦炎先生已整理完毕,将待上博楚简集七卷中出版。这些是秦始皇焚书前的地下遗存,所记吴史有权威性。    最好是有吴版吴史出土。我在阖闾城找到了九枚49字吴简,但难识读。希望锡常联手,合作发掘,出土更多刻字竹简。再与己有史料对照研究。由此而成的吴史,才是真吳史!    一部中日战争史,中共,国民党两者的抗战史绝不相同!同日本的,美国的更不相同!
 樓主| 發表於 2008-11-26 09: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有些传统史学家,爱称吴史为勾吴史。其实,韩国人,斯里兰卡人是反对别人叫南朝鲜,叫锡兰的。
發表於 2009-2-12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专研季札,也有一些吴史方面的行家,也许部分知识对楼主有用
 樓主| 發表於 2009-2-12 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同样研究吴史吴人吴地,希望交流。我的文章和采集的文物图片,收藏在《马崧良的博客》的“博文”和《相册》中。    在文献和考古中,我偏重考古,偏重出土文献。
發表於 2009-2-12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要和现有史料对刊,
 樓主| 發表於 2009-2-13 09:45 | 顯示全部樓層
\"三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都要用的。我只是有所偏重罢了,因为接触考古多些,我在太湖流域考古采集的东西上自一万多年前的三山旧、细石器,杨家的水稻、养殖起源,洪口墩的马家浜良渚直至吴人的全套随葬明器,良渚的文字2版,疑似吴简49字,夫差青铜剑铭8字。约一千多件实物。还有复制的全部吴金文约1500字。我觉得有历史学家们侧重从史料角度研究吴史,我换个角度当靶子也不错。可以网上交流,也欢迎当面探讨。我的寓所在上海,也常回无锡,希望有机会当面请教。    版主仲山甫先生在这个栏目的置顶里,转贴了大量“疑古”“释古”的争论文章。我信陈淳教授的“新疑古主义”。信李伯谦教授关于考古不仅要“证史”,还要“纠史”、“建史”。尤其在先秦史,史前史方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3 03:48 , Processed in 0.03740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