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5-11-9 01:0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集和专著:1,曾宪通:《曾宪通学术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饶宗颐、曾宪通:《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3,湖北教育出版社 《楚学文库》(丛书) 4,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6,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 6,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7,黄锡全:《古文字论丛》,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10月。 8,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9,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 1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 12,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 13,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 14,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5,李学勒:《走出疑古时代》,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月。 16,李学勤:《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7,李学勤:《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8,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9,李学勤:《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李学勤、吴中杰、祝敏申主编:《海上论丛》(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23,李家浩:《着名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2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版。 25,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 26,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8 27,裘锡圭:《裘锡圭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 28,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 29,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0 30,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31,何琳仪《古币丛考》(增订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3,高明《中国古文字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4,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5,李零:《孙子古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6,李零:《吴孙子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7,李零:《李零自选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8,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39,李零:《中国方术续考》,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40,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1,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42,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43,李零:《入山与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44,李零:《陈古铸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45,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46,高恒:《秦汉法制论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 47,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10月。 48,刘钊:《出土简帛文字丛考》,台湾古籍 49,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6月。 50,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 51,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十五A,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0版。 52,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版53,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54,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55,陈伟:《郭店楚簡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56,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57,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8,彭浩:《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注释》,科学出版社,2001年。 59,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60,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61,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2,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 63,刘乐贤:《马王堆天文书考释》,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64,崔永东:《简帛文献与古代法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65,王子今:《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66,郑刚:《楚简道家文献辨证》,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67,郑刚:《楚简孔子论说辨证》,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68,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69,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70,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71,廖名春:《帛书易传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72,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 73,廖名春:《周易本义》点校本,广州出版社,1995。 74,廖名春:《周易研究史》,湖南出版社,1991;韩文版,汉城:艺文出版社,1994年 75,廖名春:《孟子的智慧》,台北:跃升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94年 76,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77,廖名春:《荀子的智慧》,台北:跃升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96年 78,廖名春:《中国学术史论集》,岳麓书社,2000) 79,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0,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81,黄怀信:《〈逸周书〉源流考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82,黄怀信:《文白对照《传世藏书文库•逸周书》》(文献整理),三秦出版社 1999 83,黄怀信:《古文献与古史考论》,齐鲁书社,2003年6月。84,黄怀信:《尚书注训》,齐鲁出版社,2002年 85,黄怀信:《古文献与古史考论》,齐鲁书社,2003年6月。 86,周晓陆:《古代玺印》,中国书店出版社 1998 87,周晓陆、陆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 1998 88,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 2002年6月89,于振波:《秦汉法律与社会》,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90,于振波:《走马楼吴简初探》,[台]文津出版社,2004年10月91,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92,胡平生:《孝經譯注》,中華書局,1996年。 93,胡平生:《中華活葉文選--孝經選注》,中華書局,1998年 94,胡平生:《胡平生簡牘文物論集》,臺灣蘭臺出版社,2000年3月。 95,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96,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97,傅舉有、陳松長編著:《馬王堆漢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 98,陳松長:《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1992年6月 99,陳松長:《璽印鑒賞》,灕江出版社出版,1993年11月。 100,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 101,陳松長:《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年7月。 102,陳松長:《何紹基種竹日記》(合編),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1998年10月。 103,陳松長:《帛書史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2000年3月 104,陳松長:《簡牘帛書粹編》八種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2001年7月 105,陳松長:《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臺灣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106,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与饶宗颐合著),中华书局,1993年8月 107,曾宪通:《曾宪通学术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108,宪通:《古文字与汉语史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109,陳煒湛:《古文字趣》,花城出版社,1985年 110,陳煒湛:《甲骨文簡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1,陳煒湛、唐鈺明著:《古文字學綱要》,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112,陳煒湛:《漢字古今談》,語文出版社,1996年 113,陳煒湛:《漢字古今談續編》,語文出版社,1993年。 114,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5,陳煒湛:《甲骨文論集》,上海古籍, 2003年12月。 116,陳煒湛:《語言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117,工藤元男:《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118,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119,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报》第二号120,《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21,《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五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