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4635|回復: 7

[分享] 辛德勇《历史地理学的多角度综合研究方法——以勾践徙都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10-23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偶然在超星學術視頻上發現了辛德勇先生今年7月在禹貢博士生論壇上的講座視頻,與諸位分享,真的很精彩喲。(超星學術視頻上還有其他精彩視頻,如陳國燦先生講吐魯番文書,王子今先生講漢書等等)地址如下:

http://video.sslibrary.com/videoinfo.asp?id=962
發表於 2009-10-23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的确很精彩,不知论文何时发表哟。当时也打算去参加这个论坛来着,可惜啦!

呵呵,辛在讲演中风趣的提到在百家讲坛中露脸的“大耳朵的王先生”。
發表於 2009-10-23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辛的这次演讲,张伟然先生事后在博客中做出这样的记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9e7830100ezsc.html

(3)辛德勇:历史地理学的多角度综合研究方法——以越王徙都琅邪为例
    为了简明,广告和研修手册上把这个副标题给省了。辛老师一上来就说我给他改了题目,岂敢岂敢。我是真心认为这个副标题可有可无。我觉得它就是药引子,讲的是这么回事,但我们要听的是里面的一番理。过去人常讲,读书明理嘛。

    辛老师这个人实在是个异数。他这些年的成就,大家都看到了。真不知道怎么搞的。我很怀疑是不是有哪个神仙摸过他后脑,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令人惊悚的表现呢?三十六郡、阳山高阙、年号、还有一些印刷史、文化交流史方面的文章,一出手都是大制作。好了,现在又来了个徙都琅邪,又是巨制。这次跟他交谈中得知他还同时完成了一篇南宋地图方面的文章,听他粗粗一讲就觉得很兴奋。唉,他现在,真是彻彻底底进入疯狂状态了!

    不知他上辈子做了什么,如果要讲积德行善,我相信我上辈子也是实行过的,不知为什么我就不能像他那样疯狂。

    这次的报告老题目了。按湖南人的习惯,这种题目是不喜欢做的。因为题目老,前面那么多人都没有解决,肯定就有它解决不了的难处。大家都两条腿,谁比谁傻多少呀?前进一点点,不划算,要是索性前进不了,好嘛,整个等于白费。所以多少年来,我一般不喜欢做这种前人蹂躏过多少遍的老题目。

    当然这种题目终归也要有人做,于是我想,大概也就让辛老师这种人做比较合适吧。他一上来介绍这个报告的结构,列了8个标题:一、勾践徙都于琅琊;二、迁都琅邪的政治地理背景;三、越都北移时间;四、琅琊位置祛疑;五、赣榆“秦始皇碑”与秦“东门阙”之本来面目;六、越人的航海能力与勾践迁都路线;七、苏北海岸的自然环境与秦始皇因航海北上而颠簸致死的真相;八、简短的余论。大抵是先考证其事之有无、接着考证琅邪在何地,再从各方面分析该事有无可能。

    在报告中,辛老师一步步地显示了他非同凡响的过硬功底。先比勘文献,——文献学功底出;接着,分析政治形势,——政治地理功底出;再考证琅邪位置,——地名考证功底出;再分析“东门阙”——考古学功底出;再考辩越民族的生活习性,——文化地理功底出;再然后,分析苏北自然环境,考辩“并海上”的含义,——小学功底出。一篇文章层层推进,需综合运用这么多种武功,噫,神乎其技矣。

    我想,这大概不是我个人的偏好,凡听过辛老师报告的人,只要对学问持客观、冷静、开放的态度,都能感觉到:他做东西来得特别厚实。

    他的发言中还有两句让我听了特别警醒的话。一句是史先生教他念书,就是四个字:读书得间。我听了特别感动。我曾亲近过史先生多次,但从没有得过他这样的传授,现在听了这样的报告,又听到这样的箴言,多少算弥补了一点遗憾。还有一句是黄先生的话:人一辈子状态最好的时候就差不多十年。想想人生在世,先是要求学,然后是积累,再然后要开悟,等到条件具备、慢慢地可以做一点事了,精力却又开始下降、渐渐不济了。实在是大堪悲哀的事。
發表於 2009-10-23 17:44 | 顯示全部樓層
另有一个署名“季言”的博客文章,一并转贴如下:

http://blog.163.com/anbry02/blog/static/12022610620099311356337/

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与历史地理学

                      (季言)

我钟情于历史地理学,始于爱好地理,也因大学入学时了解到复旦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镇,而向往至今。屈指算来,也是八个整的年头了。在繁乱的世俗纠缠中内心彷徨时,人生渺茫时,情感、工作受挫时,这份坚守令我找到了安宁的归宿。一直以来,坚持阅读,交流,学习,没有亲见过现实中的复旦,也没亲过历史地理学名家,更未曾因历史地理学而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与历史地理学确始终是保持着那种“人与神”的关系,还不曾亲密地接触过。然而,揭开我心中的历史地理学这一理想面纱的却是参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开办的“2009年暑期历史地理前沿研修班”。因复旦大学的张伟然老师,段伟老师的顶持,我获得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与历史地理学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次研修学习更是我求学路上的一大转折,它让我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体味了历史地理学这一学术研究的现实生活,收获了信念,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这个第一次于我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非常值得珍爱,这更是坚定了我对历史地理学的学术信念。

第一条短信——将理想化为现实。

五月下旬,禹贡网就发布了“2009年暑期历史地理前沿研修班招生启事”。其实我第一次读到这一信息是在“国学数典”论坛里的转贴。回想自己这八年以来,对历史地理学的热爱与追求,确还不曾有过与历史地理学名家、学友的正面对话与交流。得知复旦史地中心开办研修班,内心激动不已,学习的机会终于来了。然而,读过启事后才知自己不符合任一条件。激动的心情冷却了半个多月。带着这一沉重的心情监完高考回到了学校,于六月十三日诚惶诚恐地给张伟然教授、侯杨方教授、段伟副教授回了封邮件。六月十八日,张伟然教授回了邮件,事情成功了一大半。六月二十六日(周五)张老师主动、热情的手机“飞信”,令我吃惊不小(张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活力四射,语言精简干练),对历史地理学理想的追求,此刻,终于化为了现实。在张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参加研修的事终于敲定了。

第一次上海之行——复旦、学友、旧书店

历史地理学扎根于我心中近八年了,这期间,多次赴福建(福建师大,厦大),广州(暨南大学,中山大学)问学交友,掏书(如思无邪,小古堂,文津阁,学而优等书店),确都不曾与历史地理学有过交心式的面对面的对话。2005年秋,第十九届世恳会在赣州召开时,巧遇陈昌远先生哲嗣陈隆文(师出陕西师大史门,著《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先秦货币地理研究》),偶遇历史地理学学人,可谓“流星式”的 “艳遇”,确算不得终成眷属的“恋情”。二00九年七月十一号上午十点抵沪,第一次见到禹贡好友吴兄启琳(江西南康籍),这是我第一次到上海。与吴兄见面,着实令我吃惊不,他的求学经历和坚毅的学术信仰令我敬佩。因有吴兄的周密安排,一切均顺安。正因吴兄贤助,入住其室,得以结识多位学友,常交流讨论,令我受益匪浅,如吴启琳,马孟龙,吴强,刘炳涛,程森,吴孟显,宴波,张珂风等学友。从十一号下午开始,至研修结束,由吴兄陪同,多次前往复旦周边的新、旧书店,如万象书店、鹿鸣书店、大学书城等,掏得不少好书,其中在大学书城还得不少半价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实在是件美事,如郭声波《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邓小南《唐代女性与社会》,李孝聪《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王新民《西域南海史地考论》,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视野》,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等。上海—复旦—历史地理学—禹贡学友—书店,成了我的上海印象,确也因吴兄所服上的“随无涯之旅”,而更难忘怀了。

第一次团聚——名师齐云,思想的交流,智慧的启迪。

在“2009暑期历史地理前沿研修班”的开幕式前见到了久违的断云师——张伟然教授,段伟副教授。研修期间得以亲睹历史地理学界的大腕,且得不少亲笔签名,实在是令人庆幸。谨得签名著作如张伟然教授《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葛剑雄先生《西汉人口地理》,辛德勇教授《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郭声波教授《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刘统教授《唐代羁縻府州研究》,陈健梅学友《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等。研修班里的讲座和讨论,均特别地精彩,如葛剑雄先生谈《历史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从“需要”、“可能”两个视角,探讨了历史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还特别强调要怀着“对人文、学术、科学的追求”心态,从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葛先生幽默的语言,生动的事例,高屋建瓴的理论素养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葛先生认为从历史地理学的实用性这一角度讲,历史地理学在环境变迁,历史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是大有可为之处的。这为我们历史地理学的探究指引了方向,坚定了我们求学上进的信念。又如十四唐晓峰教授主讲《地理学近代化与其固有的问题》,下午王劲峰教授主讲《空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上午理论,下午技术,一天下来真感觉自己一会在空中飞,一会在地上跑似的。那种充实感,妙不可信。那些知识的养份,智慧的启迪,真令人大开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视野:原来历史地理学还有这样的一面。张伟然教授谓唐晓峰教授 “侯门深似海”,看过其《人文地理随笔》,听过其讲座后,真为其娴熟的理论造诣折服。而主讲《历史地理学的多角度综合研究方法——以勾践徙都琅琊事为例》的辛德勇教授确尽显实证魅力,确为“史门之劲旅”了。侯杨方老师在主持的人口史与GIS讨论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其利用在台湾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明清户口档案研究近现代人口,提出了不少震动人心的看法。比如“丁”的含义,在湖北人口的记载中,有零点几的户口,这是为什么?侯老师的大胆怀疑,踏实取证,由据至理,令人惊叹其年龄与学术的对称点!

第一次震憾——历史地理学的魅力

问题:1、史料的定义?2、史料何来?如何解读史料?3、什么叫田野考察?怎么开展? 4、怎么上课?如何开展学术研讨?4、辉煌学术成就的后面是什么?曹树基教授的学术经历(研究视野与方法)和对问题的探研,将这些问题深化,留给我很多的思考,给了我莫大的震憾。

十五号下午一点光华楼东辅楼103,曹树基教授来到了复旦讲课点,主题是《从石仓冶铁业看浙南乡村工业与市场》,由张伟然教授主持。依照事先的安排,是一点半开讲的,而曹树基教授说自己是一个喜欢讲话的人,所以没有等到正式开讲的时间(下午一点半),就开始扯起来了。等到主持的张教授来时,他已进入了状态。最近他带着学生在浙南做田野调查,每天流11个小时的汗,收集地方文书与资料,用复印机、数码相机疯狂地拍呀,复印呀!一听他说起来,就忒带劲。这是我第一次听他讲课,他真的很投入,对学问的那股执著的劲头,一见到他,听他一开口,就可以感受到的。虽然酷暑下的学员们显得有些疲惫,可受了他的感染,课堂就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了。

曹树基研究生时做农史,后到复旦跟谭其骧先生做历史地理学研究,搞人口史。二零零五年至今在上海交大做中国当代史或说共和国史,其收集的资料极丰富,现当代史料的藏有量多得吓人(据张老师说)。这都是一些什么资料,这么丰富?据曹树基教授介绍,那都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县级档案,如门道会资料,反动派批斗资料,公检法资料,土改资料,阶级成分的一些文字纪录等等。听到这些时,我真是为之一震:这样的资料也能弄到?这些东西竟然可以用来做学问?他说,这些资料,很多都没有进到当地的档案馆,因而很可能都要流失,甚至完全消失,都将会不可知了。这都是历史的真实纪录呀!他说,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是在抢救史料。他通过跑县城,了解到了这些资料的一些流落情况:这些资料所在的部门没有意识到要将其存入档案馆,国家也还没有真正的档案法规范这些资料的去处等。不言而喻,这些资料运用起来也是有麻烦的,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能发表,在大陆也很可能是发不了的,可是在港台,国外是可以发的,前提是只要写得好,有新材料,就能写出好东西来,那就是件快乐的事(曹树基教授言)。这种快乐,在我看来,不是掏中共的老底得来的快乐,而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至真的追求得来的快乐。

他在谈田野调查时,讲到,当自己在当地人口里套到或听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时,往往是要带着怀疑的思想去接近现实中留下来的遗迹的。他常常下乡去收集资料,而且往往都是能带着战果回来的。他谈到,如何如何与当地人交流,想什么办法去探到资料,探到了后怎么样弄到手,谈得真是活灵活现的。当收集到一些资料,坐在书斋里做研究时,就得对搜集的档案资料边思考并动手去抄写下来,抄熟来,并在史料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想法。曹树基教授强调:对史料,不仅仅是要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味,还要用思想与技术方法去解读其中的大量信息(如数字,单位,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对大量的数据,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方法,如用计算,统计,甚至是(计算机技术语言编辑)专门的数据库分析等等,而不只是抽样式地比对。史料处理,尤其是讲到上面那些具体方法时,曹树基深入地总结了他的一些体会。“你发现了什么,怎么样去发现东西?”有的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而是要用逻辑的方法,计算或分析的科学方法才能发现的。档案资料后面还有前因后果,它有一些逻辑的思想和内涵在里面,这需要用更深层次的方法才能够解读的。

在讲课里,他以石仓的冶铁业作为考察的对象,讲了很多如何作田野考察,怎么处理资料,将历史留下来的现实的东西怎么与历史对接,谈了很多他的亲身经历与思维活动的历程。在讲课时,也时不时的提出很多疑问,启发我们思考(如调查中,不经意发现遂昌县是客家人聚集地,有很多的村庄成片的不会讲客家话了,客家人尊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可离这村庄很近的成片村落确都是会讲客家话的客家人,为什么?)。

在讲到地方文书这一资料时,他还强调了文书的完整性对乡村这一级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他强调,要尽全资料去从事问题研究。对于论文的写作,他谈到了他写论文的风格(可以参见《学位论文的性质、内容与形式》),他说这是他写论文的格式:在文章最后,不是提出问题,就是得出结论。竟然论文的写作都有自己的风格,真是个性实足。对于他给学生上课的方式,他谈到了上一年在香港科大的收获,他很得意的炫了他通过研讨的方式写了五篇这些年他认为最得意的论文,而且篇幅都很长,有五十页的,甚至上百页的。因而他回到上海交大后,也用这种方式教学生,使得他的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飞跃的提高,而且他们合作非常地愉快,常常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他显得非常开心。听了这堂讲课,有一个词可以表达我当时的感觉:震憾!

这次研修学习,就这种“震憾”性的听课收获,不止有曹树基教授的课,还有主讲《多民族视野下的边疆史地研究》的姚大力先生,主讲《历代战争的军事地理》的刘统教授。姚先生对民族的定义,对域外语文在边疆史地研究中的功用的入理分析,将生化遗传学引入历史地理学研究,极富想象力,实证性,科学性,前瞻性。姚先生的边疆史地研究三把钥匙,激励了我们踏实奋进,大胆开启史地研究的智慧之门。刘统教授的军事头脑,地理的空间思维,历史的宏观视野,透过那一幅幅军事地图的分析,一次次战争的入理分析,着实令人惊叹。

第一次分手——Party,告别式的访谈、午餐,雨中送别。

紧张有序的研修班学习,在21号的青龙镇考察中接近尾声。21号晚,复旦史地中心举办了一个别致的欢送会(告别会)。在欢送会上,史地中心的同学,以及参与研修的每个学员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还有进行了才艺表演。欢送会上,史地中心张伟然老师风趣的口哨表演与伴奏,段伟老师雅趣迭起,侯杨方老师真情告白,安介生老师一展歌王之誉,王大学老师年青好学,陈伟庆老师风采靓丽(曾因求购张修桂先生著作《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而受惠于陈老师,此次研修幸得拜会,以表谢意),给我留下极深的感触:历史地理学的学人魅力非同凡响呀!欢送会轻松愉快场面,显见了复旦史地中心老师们极强的亲和力,学员们高素质的表现力。

7月22日的上海可见到日全食,天公不作美,竟然阴雨绵绵。在这特别的一天,约得拜见张伟然老师。打扰张老师一个来小时,谈了很多东西,他那殷切的期望和真诚的忠告与建议,对我真可谓恩重如山。回到住处,吴兄启琳收到段伟老师的短信,说十一点半在旦苑餐厅共进午餐,此外还约了于薇博士后,武强兄。席间,谈了很多话题。段老师还讲了他的求学经历和研究旨趣,于师姐谈了她的学系,还聊了一些学界内青年人的趣事。餐后,别过,行李收拾妥当后,雨下得更大了。雨为这牵人心弦的告别作愁?雨还在下,告别,此时在雨里让人觉得开始有些愁闷而不可言状了。是的,“季言”也是要作别复旦了,天或许也是有了感应,难道我真的不应该就这样走了?还是在我离去之前还有什么没有完成的?我不懂。   

雨,越下越大,列车就要到点了,人还是要走了。雨,就是不见停的迹象,这时的心情确是低沉了。好在有吴兄以车相送,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的。否则,我走不出复旦的校门了。是要作别复旦了,与吴兄这样的挚友分别,那是件难以割舍的事。我来了这里,拖着吴兄在复旦周边逛书店就占用吴兄两天时间。而他这些天无论是史地中心研修的任务还是个人的学术工作都是很重,一直也没见他歇过。我着实佩服吴兄的耐性。这也难怪他在徽州文书整理方面成果突出,技术非凡了。

告别,我感觉有些伤感,真的。来了复旦结识了这么多的老师,朋友,让我受益匪浅,我还没有来得及感恩,就告别了。感恩,在心里;更是在行动上,我要以我的学术研究来回馈他们。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只知道自己心情有些低落。那就回家吧,回到赣南,,回到大湘南,那个自己学术研究道路的新起点。写在复旦的告别,不是告别燕园、曦园,也不是告别人,还不是告别什么事,而是一种心态的延续,以告别来勉励学友与自己的前程。



复旦研修,复旦史地中心和历史地理学的老师留给我极深的印象:待人和蔼可亲,雅趣群生,思维活跃,且极具高度、深度,对待学术严谨,且富有批判精神,在学术研究的路径上技术与方法前沿,理念前沿,行动积极。历史地理学的魅力,在研修的十天里,尽显了它的风采。我来到这个一直存在我理想中的学术殿堂,向大师级的学者面对面的交流学习,那种对学术的敬畏感更是成为自己前进的不竭动力了。如葛剑雄先生慈祥的面容与和蔼的话语,一直以来都是存在我的想像中的,而在复旦的研修,他真正走进了我的历史地理学现实中。是的,正如张伟然老师所言,我们今天能从世界各地相聚在一起,今后的五十年,六十年,我们可都是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还可以好好地合作,期望我们能作出一番成就来。这就是我在现实中与理想的历史地理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發表於 2009-10-25 09:20 | 顯示全部樓層
呵呵,居然被你找到了,我都没看过呢。
發表於 2009-10-25 23:39 | 顯示全部樓層
视频右侧附有讲演文稿,可以粘贴下来,细细品味的。
發表於 2009-10-25 23:49 | 顯示全部樓層
字幕有點小問題,把辛德勇先生誤認為是中山大學哲學系的教授了!
發表於 2010-3-23 11:01 | 顯示全部樓層
这篇讲演已经以《越王勾践徙都琅邪事析义》为题发表在《文史》2010年第1期。

有兴趣的可以在这个网上下载到全文:
http://www.zggds.pku.edu.cn/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21:48 , Processed in 0.0381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