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6271|回復: 0

全面展现两汉风貌的鸿篇巨制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9-30 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跃进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15日   10 版)

    大约十年前,我就曾拜读过董治安先生主编的《两汉全书》第一、二两册,装订精美,编排得宜,给人一种期待,一种感动,希望能够早日见到全书。

    这期间,我又作为较早读者,有幸拜读了董治安先生主编的《中华大典·文学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部分校样,给我留下三点印象。第一是资料的丰富。举凡原始资料到民国初年的研究,均收录在内。第二是编排的适宜。从全书的著作体例看,近似于传统的类书,在充分汲取古代类书之长的同时,又多所创新,不仅非常便于初学,就是对于学有专长的行家里手,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是校订的精审。所引数据均选用最好的本子,并加以新式标点,极便阅读。

    阅读《两汉全书》,又一次叫我感动。在董治安先生的带领下,山东大学古籍所的同仁们,不畏艰辛,又为学术界奉献一份坚实的厚礼。从《两汉全书》头两册和《中华大典·文学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看,两书篇幅巨大,互为补充。前者收罗了现存的全部两汉作品,而后者则主要汇集后世的评论分析文字。去年,两大巨册的《中华大典·文学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我是在第一时间购买此书,深感其使用的便利。我们当翻阅《中华大典·文学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时,总会想到《两汉全书》。在我看来,只有这两套书出齐,才能叫珠联璧合,两汉研究将有一个新的起点。

    期盼了十年,修订后的《两汉全书》终于就要全套问世了。虽然我目前看到的还只是第一册,但我看到了希望。据介绍,全书煌煌三十六册,凡一千多万字,真可谓两汉文献的渊薮,一部集大成的鸿篇巨制。

    在文献收录方面,过去有关两汉的文献整理,无外乎两种类型,一别集类,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二是单篇诗文汇编,诗如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如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而《两汉全书》不仅将以往别集、诗文全部收录,更是扩大范围,将存世的全部两汉文献一网打尽,包括:专著、别集、单篇诗文、经籍传注、小学著作、石刻、简帛、纬书等,断章残篇亦在网罗之中。譬如叔孙通的《汉礼器制度》,这是西汉初年最重要的典章制度文献。根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高祖五年,天下初定,群臣争功。叔孙通率鲁诸生三十余人,制定礼乐制度,至七年始成定制。《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志。传曰‘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至礼毕,尽伏,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奉常,赐金五百斤。” 对此,王充《论衡·效力篇》评价甚高,认为:“叔孙通定仪,而高祖以尊;萧何造律,而汉室以宁。”《后汉书·曹褒传》载,叔孙通有《汉仪》十二篇,可能就是这批文献,可惜早已失传。清人所辑,各家有异。本书将这些资料集中起来,至少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代典章制度的原貌。

    在编排方面,全书以作者为中心,将九百多位作者按照生卒年的先后排列,而不是像以往总集那样,以历朝帝王居首。每一位作者都有小传。其作品的排列是专著为首,别集为次,单篇诗文及其他文字放在最后。这也有助于我们对某一文人学者作全面的了解。我们知道,两汉涌现出很多学术文化大家,他们有着多方面的学术贡献,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他们的著作,很难用现在的学科加以规范。按照惯常的编纂体例,这些大家的作品往往分见各处,专著别行,诗文两见,零篇断简,或收录在辑佚书中,或附在别集之后,既不全面,也不易查询。而《两汉全书》以作者为中心,将所有的作品汇总一处,读者展卷把读,他们的成果,并收眼底。譬如刘向著作收录十四种,三十一万字,扬雄著作收录八种,二十五万字,马融著作收录十二种,十万字,郑玄著作收录三十三种,八十余万字。这种编排的好处,就一个作者而言,可以据此了解他的全部学术文化成就。再就一个时代而言,按照作者生活年代排列作品,据此可以清晰地展现两汉学术文化发展的脉络。

    在整理方面,编纂者有着丰富的古籍整理经验,体现在《两汉全书》的整理上,就是选择好工作底本,宋刻元刊固然重要,但也不是唯古本是瞻,而是从实际出发。在校录过程中,尽量保留古籍原貌,重要的异文出校勘记。所有的文献都标明原始出处,以便查证。碑刻文献汇总清季以前者,除常为学界征引的《隶释》、《隶续》等名著外,对于晚近的《汉碑全集》、《北京图书馆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等亦多据拓本逐字核校。至于大量简帛,由于涉及到版权问题,作者对于1906年至2009年间出土的简帛文献依照出土顺序撰写叙录,说明著录情况,介绍主要内容,列为附编。所有这些工作,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这套大书的学术性和实用性,读者称便。

    其实,这套大书的真正价值还不仅仅体现在文献收集整理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著作,我们有可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中国人倍感骄傲的“汉唐盛世”是如何到来的。当然,这已是另外一篇文章的题目了。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 ... 915_3-10.htm?div=-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23:28 , Processed in 0.03250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