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2395|回復: 2

[转帖] 学者杨义还原先秦诸子经典引发学界争议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5-17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11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研究先秦诸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研究我们的原本,就是研究我们的文化DNA。诸子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他们的肉体生命已成为尘埃,他们的文化生命已经成为我们的血液。”在近日由澳门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召开的“澳门大学杨义讲座教授先秦诸子还原四书发布会暨文化经典研究座谈会”上,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表示,研究诸子,就是研究我们自己,研究我们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如何凿破鸿蒙、开天辟地。

    杨义的“先秦诸子还原四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于201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总字数92万字。四本学术专著在极短时间内通过中华书局的审稿、编辑而迅速出版发行,这在学术界、出版界皆极为罕见。在诸子还原四书写作过程中,杨义教授对清代和民国学术进行深刻的方法论反思,采用上古文献、口头传统、原始民俗、考古资料等全时代信息以及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的思想方法,还原诸子经典的本义,还原诸子思想发生的生命性和过程性,还原中国文化完整的、而不是碎片化的生命过程。与会专家学者们表示,杨义融通东西方的理论视野,重新确立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在当前的学术领域真正展现出民族智慧,标志着一个新的学派正在茁壮成长,对21世纪的学术研究方法也必将发生深刻影响。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认为,杨义在研究中极其注重具体文学、文化现象的深入探索,更强调对中华文明的重新把握,由此还原其应有的深度、广度与厚度,以期倡导并实践一种宏观、融通、开放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方式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但是,也有学者对杨义所做的“还原研究”提出疑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认为,杨义提倡的还原涉及到西方的阐释学,这个提法很大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一般学界趋势形成对抗性的回应,是有挑战性的。在大的历史哲学背景下,这需要很大勇气。对于诸子四书提出的还原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陆建德曾提出一些疑问。他说:“杨先生在还原的同时,一方面结合新的考古、竹简、新的发现,在阅读时又有大胆的想象飞越,然后作出结论,这个背后是有证据的。这个证据是否是铁证需要学界讨论。一本书籍出版后,最不好的是一片叫好之声而没有讨论,然后束之高阁。”

    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也提出:“杨义先生做的是还原研究,这使我产生一些想法,因为在现代,从西方诠释哲学领域来说,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精神产物能够还原吗?”他认为,所有的诠释都围绕原著、文本,它不是原生的,这在当前,至少在文学研究领域还是比较盛行的。杨义先生的还原,或者可以引出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则认为,杨义先生绕开传统学科的方式,更能贴近古人的心声,这种还原在学理上完全讲得通,令人击赏。他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及相应的激情,在每一部书籍中都有体现。一般涉及历史本身,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如历史文献很有限,材料绝对真实很少,但不影响我们体会先秦人的生命,我们是在往真实道路上前进,这种对生命的体悟也是一种还原。对古人我们也要用生命去体验体会,杨义先生在这方面起了非常好的典范作用。

    在谈到为何要对先秦诸子做还原研究时,杨义表示,因为诸子学是非常高深的国学。所谓还原就是追求一种学术境界,它的本义是:一要研究先秦诸子发生学,二要透视诸子创造学说的生命过程,三要对诸子学说进行文化基因的分析,以疏通中华民族在其思想、文化史上生长起来的文化精神脉络。两千多年来,尤其是清朝和民国诸子学研究建树丰富,我们不应该忽视和低估,但一代学者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应该掌握他们的学术成果、思想方法,同时对他们的长处和极限进行深度借鉴和反思。

    澳门大学校长赵伟认为,“先秦诸子还原”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厚重的学术气魄,力图打通文史哲领域,全面总结并批判式地继承清代和民国学术,对中国学术的思想方法进行深刻反思,找到了中国现代学术的突破点。这就是立足于中国文化经验和智慧,将诸子文化看作一种人类活动的生命存在和创造性显现,赋予其生命的本真和严肃的科学态度。这种学术气魄和学理体系代表了21世纪的中国学术方向,体现了底蕴深厚的大国文化。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 ... 511_3-01.htm?div=-1
發表於 2011-5-18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研究的方法不错,只是书名引起了争议。
 樓主| 發表於 2011-5-21 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全息的方法还原先秦诸子的生命印迹

龙其林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18日   10 版)
《老子还原》,杨义著,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一版,25.00元

    《庄子还原》,杨义著,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一版,23.00元

    《墨子还原》,杨义著,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一版,21.00元

    《韩非子还原》,杨义著,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一版,22.00元

    杨义先生新近出版的“诸子还原”系列《老子还原》、《庄子还原》、《韩非子还原》和《墨子还原》四书,全息性地还原出了诸子的生命存在、思想演变和情感状态,揭示了诸子生平、思想和著作的30多个千古之谜。

    杨先生以文化还原为旨归,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重新触摸他们的生命状态、生命过程。在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术源流的厘定与生命过程的把握。

    关于《老子》五千言作于何时,历来争论不断,难有定论。杨先生在《说苑·敬慎篇》中发现了《金人铭》铭文内容,其与《老子》在“慎言”、“卑下”和“守雌”三个方面的思想存在着惊人的一致,而“守雌”更是带有老子个人标志的用语,甚至铭文中的“强梁者不得其死”、“莫能与之争”等语句与《老子》中的句子完全相同。对于这种相似性,杨先生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以精于礼仪而闻名的老子是具有资格参与铭文的拟定的,因而使《金人铭》中保留了较多的老子生命痕迹。不仅如此,杨先生还巧妙地利用叔向在《说苑》中对于《老子》的引述和《老子》单篇别行式由周入晋的传播路线,慎密地推论《老子》的成书时间:“如果以叔向引述老子简文的时间——公元前514年以前,以及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时间——公元前511年为基本标记,往前后各延伸两年,那么老聃在洛阳思考‘道德之意’,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著书上下篇五千言的时间,大抵是公元前516—前509年。”这样,有关《老子》成书的时间问题就有了新的结论。

    关于墨子里籍问题,《史记》、《汉书》记载模糊,后世更是难有明确界定。而杨先生依据墨子文本不经意间透露出的真实信息,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墨子对楚王说,自己是‘北方鄙人’,那他就不是楚国人,但是哪国人,他也来了个‘模糊’。他‘出’曹公子于宋;止楚攻宋之后,‘过’宋而未被守闾者接纳,那他就不是宋人,在宋地无家。他又说,‘南有荆、吴之君’,加上吴国,说明他所在北方偏东。‘北有齐、晋之君’,那么他所在不是特别靠北,加上一个齐国,说明这不甚靠北的地方偏东。‘东方有莒之国’,那么他所在,为莒国正西,也就是鲁国的‘南鄙’那些附属小国。”

    杨先生还从思想家的起始、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意识出发,将诸子视为一个不断发展、具有阶段特征的生命个体,解决了许多前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人们通常将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视为伪作,理由是这两篇与其思想存在较大差异。杨先生从此两篇文章中韩非对儒学核心观念的态度、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尺度、关于民心民智的思想等方面着手,指出韩非这一时期的思想的过渡性特征:“这是韩非思想初成之后的发展时期,是一个韩国公子在青年时期探求学问,经过初步接受申不害、商鞅的法术思想之后,朝气勃勃地超越原有的法术思想的原教旨倾向,而以当时盛行的黄老之学作为思想资源,把自己的学理所得置于哲学本体论的层面进行反思与辨析。这时他的法术思想还是开放的、动态的,带有过渡阶段的非纯粹性。”杨先生不是从凝止的过程看待诸子,将他们视为从初始阶段就趋于固定的成熟思想家,而代之以动态的过程观,看到了诸子的生命流动和思想演变轨迹,从而寻觅到了破解韩非思想的生命密码。

    为了在颇为有限的文献资料的条件下还原诸子的生命轨迹和情态,就有必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材料进行辩驳、验证,以期获得捕捉他们留存于材料中的隐性生命痕迹。为此,杨先生提出了一种“全息”的研究、考证和阐释方法,希望能从立体的角度反观诸子。对于这一方法,他有如下说明:“所谓全息,起码应该包括诸子书的完整真实的文本与诸子全程而曲折的生命,以及上古文献、口头传统、原始民俗、考古材料所构成的全时代信息。这一系列信息源之间相互参证、相互对质、相互阐发、相互深化,用以追踪诸子的生存形态、文化心态、问道欲望、述学方式,由此破解诸子篇章的真伪由来、诸子思想的文化基因构成、诸子人生波折在写作上的投影、诸子著作错杂编录的历史过程及具体篇什的编年学定位。”

    例如,历代对庄子的生平存在着一系列的疑问,如庄子作为漆园吏却能与诸侯将相进行略带傲慢的对话,楚国派使者请他担任要职也遭到拒绝,在官学体制的贵族教育中庄子却能够获得令人惊诧的知识,等等。杨先生从上古姓氏制度着手,结合《史记》、《通志》的记载,并与楚威王欲聘庄周的史实相对照,分析了庄氏出于楚庄王的家族渊源;接着作者综合楚国国内的政治变故与《吕氏春秋》记载的庄氏家族的逃亡路线,以及《庄子》中的楚国故事、民俗信仰,指出庄子家族于楚正是有国难归的流亡贵族。这一发现很好地解决了庄周身份与思想中的系列问题:作为流亡蒙地的贵族,庄子有可能通过家族传递的方式获得文化教育的机会,从而在“学在官府”的时代中渐成大才;庄子家族逃亡蒙泽湿地,却始终对故土保持着美好的记忆,因此庄子在其著作中保留了非常多的楚民俗风情描写,如丧妻而歌、楚国故事中的神奇色彩、南国情结、大鹏意象等;庄子也只有凭着流亡贵族的身份,才可能与诸国的士人、官员交往,也才有可能因为许多亲友的关系存在获聘于楚的机会,“也惟此才可能发生楚王派使者对流亡公族子弟访聘之时,庄子因难忘家族破毁的记忆,难以拂去楚国的诛杀对庄氏家族留下的心灵阴影,不愿再做政治斗争中被推上祭坛当牺牲的牛,宁可当个在泥淖里拖尾爬行的乌龟。”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 ... 518_3-10.htm?div=-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23:49 , Processed in 0.03447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