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70303|回復: 80

初讀清華簡(四)筆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1-8 0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筮法》簡5-6第一欄“三吉同凶,~死”,7-8第一欄“三凶同吉,~死”,~从寺从左下兩橫,整理者讀爲“待”,我認爲當讀爲“時”,連詞,相當於乃,“時死”猶“乃死”。


2. 《筮法》簡19-20第一欄“一卦~之,乃曰將死”,~原釋爲“亢”,似不確。該字字形與戰國文字“亢”不類。疑該字爲“弇”字之訛寫。 【1月9日附注:開始考慮此字時,還沒有見到簡57从“玉”从“亢”之字,對字形有些疑问,故曲爲之說。此條作廢。】


3. 《筮法》簡8第三欄、簡23第四欄原釋“復”之字,或爲“退”之訛寫。該字與楚簡“辵+复”字有較大差別。文獻中“遂”、“退”爲對義詞,如“功遂,身退”。【1月12日增補:清華簡本輯《別卦》簡5有“辵+复”字,與楚簡的一般寫法相同,與簡8第三欄、簡23第四欄之字有較大差別。另外,“遂”、“退”均屬物部,可以押韻。



4.《筮法》簡28第一、二欄原釋“卒”之字,似爲以“衣”形表“卒”,與楚簡的一般用字習慣有別,而同於《唐虞之道》簡18以“衣”形表“卒”。楚簡“卒”一般用“爫/卒”表示。

承蒙中心陳偉老師提供原書,使我們有機會及時學習,謹此致謝!
 樓主| 發表於 2014-1-8 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坤”字之分析
1.jpg
發表於 2014-1-8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將此用為“坤”之字理解為從“𦥑”,“天”聲,似更直接一些。《戰國策•趙策》“欲亡韓吞兩周之地”之“吞”,《戰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作“呻”;上博簡《子羔》簡11中的“[申欠]”,讀為“吞”。
發表於 2014-1-8 17:24 | 顯示全部樓層
現在可以瞭解,爲何傳世本《歸藏》對應“坤”卦之字要那麽寫了,說白了就是在描繪這個字形。
——可以參看馬國瀚輯本《歸藏》。
或以為傳本、今本同字而釋其為“寅”;李學勤先生曾指出,傳本之字形就是“坤”字,漢碑中有此寫法,為從大、申聲;
現在看來似乎都有問題。

未能免俗,也猜測一下:
        上部是否可以看作是借用“昆”字作聲符呢?
        “昆”、“坤”二字古音皆屬見組文部,古音極近。
 樓主| 發表於 2014-1-8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2楼(苦行僧) 的帖子

該字中,兩手之間的形體與下面的“大”並不連屬,所以恐難視作“天”。
 樓主| 發表於 2014-1-8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祟》節疏解(一)


1.
乾祟:純五滅宗。九乃山。肴(淆)乃父之不葬死。莫純乃室中,乃父。
1)整理報告將純五滅宗斷讀爲純、五,滅宗,認爲指僅以“─”構成的卦,指有爻出現的乾卦。按這樣解釋的話,滅宗的機率顯然太大,因爲它包括純“─”成卦、卦中有兩種情況,包括五的乾卦雖然暫時還比較少見(《筮法》簡29第四欄有一例),但純“─”的乾卦卻在《筮法》中到處都是。考慮到滅宗之事對古人的嚴重性,我們認爲,純五當讀爲一句,指整個乾卦都由數字五構成,這種情況的機率比較小。
2九乃山,似承上純五,滅宗而言,當理解爲純九,乃山,即如果整個乾卦都由數字九構成,則爲山。
3,整理報告讀爲,認爲指混出,可從。正如(2)所指出的九乃山承上純五,滅宗一樣,肴(淆)承上純五,滅宗(純五)及九乃山(純九)兩種情況,指混出。
4莫純,整理報告讀爲暮純,認爲指在暮時占筮。這樣,暮純似難以解釋。我認爲莫純當解爲不,莫純是對的否定,指卦中雜有不同的數字,或者每個爻數都不同。前面的肴(淆)也當包括在此之中,但是由於肴(淆)只指混出,所以此處再補充言之。
發表於 2014-1-8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楚簡中的“昆”字形那就不必說了(參看李家浩先生《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一文所列)

   楚簡中“昆”(上部)和此字形極爲相似。
   
    仿照李學勤先生的字形分析思路,此字可分析爲從大、昆聲之字。
發表於 2014-1-8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四節《貞丈夫女子》中,“乾之萃”的四卦例皆有用“九”“八”,而“坤之萃”的四卦例則只有“—(七)”“ʌ(六)


第十六節《戰》中,僅由坎、離兩種三畫卦組成,用“九”“八”“—(七)”“ʌ(六)“五”“四”,且兩卦例是倒書的關係。


除以上兩節之外,“九”“八”“五”“四”只出現在兌、艮、巽、離四卦中,且都在左下卦的位置單獨出現(除《成》第一個卦例——兌上艮下乾上離下——四卦位皆用“五”;《得》第六個卦例——兌在左上)。若以陰陽分,巽、離、兌爲長女、中女、少女,艮卻是少男。不知這四卦還有何相似之處。


原註釋說“左下卦在判斷卦象時有特殊地位”,或許在占左下卦時所用筮法不同。

另,按大衍法筮占,最後剩下的筮數應該只有24(六)、28(七)、32(八)、36(九),四、五由何而來?或许是所谓六象筮法、四象筮法的区别?
 樓主| 發表於 2014-1-8 19:42 | 顯示全部樓層
今天上午我在向導師李天虹先生請教“坤”字時,她認爲結合字形和讀音看,把“坤”字跟“昆”聯繫相對有道理一些。

現在看來,“坤”字的上部確實可能是一個整體、爲“昆”之省寫,但由於該部分與楚簡“昆”字形存在一定差別,所以,我暫時持保留態度。
發表於 2014-1-8 20:11 | 顯示全部樓層
《筮法》簡61“日月又(有)此”之“此”,與甲骨文中“日月有戠”之“戠”,代表的當是同一個詞。《韓非子•說疑》“董不識”之“識”,《戰國策•齊策》及《漢書•古今人表》皆作“訾”。“日月有戠”之“戠”,陳劍先生讀為“異”,此處的“此”當亦讀為“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15:31 , Processed in 0.0419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