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0023|回復: 3

曾侯乙墓楚简辨伪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3-23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关于简本和传本<武王践阼>请教刘洪涛先生》这一帖子中,王连成先生质疑上博简中“鲜明的楷书特征”,认为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严重赞同这点。这些楷书特征显然是作伪者带进去的。作伪者胆大包天,玩弄万千学人于股掌之中,简直欺我中华无人!         那么,其他出土楚简是否全为真?其他简有没有作伪的嫌疑?上博简作伪是不是史上第一次?带着同样的疑伪精神,我察对了文字数量较多的包山简和郭店简,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当我仔细核对曾侯墓乙简的文字时,却惊讶地发现:曾侯乙墓简存在大量的篆书、隶书特征。王国维先生有秦用籀书、六国用古文之论,已经被证实为不刊之论。又隶书发端于篆书,时间更靠后。曾侯乙墓简显然违反了这一结论。所以,曾侯乙墓楚简难以辨认,因为这批楚简的文字有很多是拼凑成的,肯定无法在历代字书中找到与之相似的字形,无法考索形义。        据认为,郭店简和包山简的年代在公元前300多年,曾侯乙墓简则在公元前433年左右,两者之间仅相隔100多年,文字何以有如此大的变化?这是很值得怀疑的,需要从文字演变史的角度做一番严肃的考察。       王国维的秦用籀书、六国用古文之论,论证有矛盾,但他的结论大体上是正确的。限于条件,他更多地是从历史记载中去推断籀书与古文的年代,仅在说明秦朝统一文字之程度时引证了传世秦权铭文。王观堂没有见过真正的蝌蚪文,于是以“秦居宗周故地,其文字犹有丰镐之遗”为理据得出“籀文去殷周古文反较东方文字为近”这一结论。这一结论隐含的论点是:秦国吸纳过周王室的文化(其过程中无法将六经典籍排除在外)。而观堂先生又说,”六艺之书罕流布于秦,其书皆以东方文字书之“。前后之间是矛盾的,前者意思是说秦国受周文化的影响,还是较为开化的;后者却说秦国连典籍都没有传播开来,是文教落后的蛮荒之地。矛盾的论证使得观堂先生推翻了许叔重的正确观点:” 六国之古文即殷周古文,而籀篆皆在其后“。       当今出土材料涌现,校订王观堂的结论的时候到了。在籀书出现之前,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用的文字应该是一致的,较为接近甲骨文和金文(”殷周古文“)。史传籀书是周宣王的太史所为,时间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周宣王中兴,可能推行过籀文。但宣王之后,西周即覆亡于幽王之手。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春秋时期开始,各国争相征伐,不尊周天子令。所以,籀书可能并没有在中国推广多少年,效果不是很显著。只是秦国一直实行联周以抗击戎狄的政策,悉数采用了籀文。加之秦国一贯重视效率和实用,可以想见,其更为亲睐规整划一的籀文,而非书写随意的古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省改籀书(大篆)作小篆,灭六国古文。唯有这样理解,一系列现象才能讲得通。        PS:2011年出版的《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一书,去楚墓发掘已33年,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文字难题。不特从马、从车之字难识读,从贝、从王(玉)之字亦是如此!既然作伪者有意添堵,学者再费功夫也是徒然!新蔡楚简的文字也是可疑的,我将另外发帖予以说明。       兹仅从《楚系简帛文字编》(修订版)中选取几例,供大家参考:
1.从马从备字,P859,右之“备”为篆书;   2.执,P888,左上角之“文”作“大”,为隶书,且右上角之“丮”为篆书;    3.大,P875,全隶书,上博简效仿之;    4.吴,P885,下之“大”为隶书;      5.从马从卯(留)字,P855,右下角为“卯”的篆书的变形;      6.轮,P1184,右之“仑”为篆书;     7.瑅,P53,右之“是”为隶书;    8.从阝(阜)从外从车字,P1274,左之阝(阜)为篆书。
字形图片请参考附件,由于文件大小的限制,不赘附篆隶字形。

1.从马从备字.rar

882 KB, 下載次數: 77742

2.执.rar

267 KB, 下載次數: 76398

3.大;4.吴.rar

876 KB, 下載次數: 77581

5.从马从卯(留)字;6.轮.rar

699 KB, 下載次數: 77173

7.瑅.rar

879 KB, 下載次數: 77320

8.从阝从外从车字.rar

889 KB, 下載次數: 77289

5.从马从卯(留)字;6.轮.rar

699 KB, 下載次數: 76880

 樓主| 發表於 2014-3-23 14:26 | 顯示全部樓層
补充两条证据:        1.曾侯乙墓的疑点众多,从墓的型制、年代,到陪葬品的式样、铭文,都有少数人提出了疑问。郭德维先生在《江汉论坛》1980年第1期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曾侯乙墓并非楚墓》。郭先生认为,曾侯乙墓是带有中原风格的古代墓葬,与典型楚墓有很大差异。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曾侯的地位如此之高,享用的是九鼎八簋,楚王、楚太子等人都赠送给他贵重的器物。为什么历史上就没有一点相关记载?为什么据曾侯乙墓竹简的记载,曾国实行的是楚国官制?还有,刘森淼先生曾经在《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上,曾经发表过《曾侯乙墓玉器并非典型楚玉》一文。谭白明先生在《江汉考古》1994年第3期上,曾经发表过《曾侯乙墓编钟并非楚国制造》一文,指出楚王所赠镈的来历有点蹊跷。这三位学者是非常严谨认真的,都是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轻易苟从主流意见。他们的看法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不能视若无睹,不能随意打发掉。           2.有关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的书法。邢文先生在 2012年07月02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过《
楚简书法的笔法与体势》。他指出,楚简书法多“扁势”,而
曾侯乙墓竹简字形修长,确与楚简有别。
 樓主| 發表於 2014-3-24 16:30 | 顯示全部樓層
曾侯乙墓竹简的书写者,不太确定应该统一写哪种书体,于是怪状发生了:同一个字里面,既有楚简书体,也有篆书、隶书。当没有楚简字形可供参考时,干脆摹仿篆书架构,只是故意弄得潦草些。比如“虎”,篆书“虎”字的顶上是类似鞠躬作揖之人的结构,左边的两笔呈喇叭形开口,而楚简中的“虎“字有两类写法,或者是卜形结构加喇叭形开口,或者是两捺笔(相连/不相连)加两獠牙形笔画;篆书“虎”字的右上角是不封口的,而楚简中的“虎”或虎字头几乎都是封口的,仅有极少数的开着口。曾侯乙墓中的”虎“写得不伦不类,顶上是卜形结构,右上角开口,左边则有两獠牙形笔画。

曾简之从月(肉)从虎字.rar

973 KB, 下載次數: 53960

曾简之虎字.rar

783 KB, 下載次數: 53484

 樓主| 發表於 2014-3-26 21:39 | 顯示全部樓層
曾侯乙墓竹简里的“人”字竟然多为楷书!这是毁三观的事情,难道有后人穿越到战国去了?战国文字再接近隶书(如郭老所言),也不可能等同于楷书。因为楷书的年代是非常晚近的。《楚系简帛文字编》里从人之字,如僮、依、伐,“人”字写得楷味十足。信阳、包山、郭店等楚简里没有一例这样写的。而在楚帛书中,虽然“人”字上面的撇画接近隶书,但是下面那笔是弯斜的。详见附件。

曾侯乙简“伐”字.rar

858 KB, 下載次數: 53671

曾侯乙简“僮”字.rar

858 KB, 下載次數: 53812

曾侯乙简“依”字.rar

880 KB, 下載次數: 53919

楚帛书“伐”字.rar

866 KB, 下載次數: 53675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3 08:42 , Processed in 0.0367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