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20504|回復: 16

简说甲骨文中的“燭”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2 14: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蒋玉斌先生近来将下揭甲骨文诸形释为“獨”字初文:
  [upload=1] QQ截图20150102132009.jpg QQ截图20150102132019.jpg
先生文中辨析其字与“瞽”字的区别,其说可从,根据蒋先生文中所引“蜀”字类比,及曾侯乙锺“濁”字形体来看,其结论可靠性较大。(释甲骨文中的“獨”字初文,古研30)。蒋先生文中亦举出下揭甲骨文:
QQ截图20150102125104.jpg (合集27987) QQ截图20150102125231.jpg (合集33045)

蒋先生只对上两个字形做类比举例,并未深究其字与“獨”的音义关系。蒋先生已经敏锐的意识到,第一个字形上部下所从乃覆手手杖之形,我们进一步认为上部所从应该就是“獨”字初文,第二个字形上面的“獨”字初文所从的手杖与下面的“火”形相连。此字从皿从火从獨得声,怀疑为“燭”字,“皿”字或许为“燭台”的类化:或许是“豆”字的简化而作为声符,豆声与燭声韵部侯屋对转,声母章定旁转,例得通假。如《老子》19章“故令之有所属”,楚简本“属”字对应字做“豆”。
合集:27987 伐燭及羌,弗翦,王弗悔。  合集33045:方其至于燭師。
燭与蜀通,周源甲骨文习见“克蜀”,上揭合集甲骨“燭”,似可读为“蜀”。“蜀師”犹“蜀山”。其地似当为运城盆地的雷首山,亦名独头山,首山,《汉志》所谓“尧山”,(韩国明,再论《禹贡》中的“雷首”“积石”地望,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75)不知是否。
值得注意的是,陈汉平先生已将此字释为“燭”,(甲骨文字诂林617页),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说字从蜀省声,不可信,当为从“獨”得声。非敢掠美,以为补充。
 樓主| 發表於 2015-1-2 14:24 | 顯示全部樓層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编辑的时候上传4个图片之后,下面就没有浏览上传菜单可供选择,故只得上传4个字形,不知道是否是上传图片容量有限制,还望管理先生指导一二。
發表於 2015-1-3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1楼(薛后生) 的帖子

薛后生谈友您好,普通上传是有4个图片的限制,超过4个图片请用批量上传。为方便管理,我们也限制了单个附件的大小。在您上传的界面中,不同类型附件的大小限制也是有提示的。谢谢支持。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恩恩,好的,多谢先生提示。我咋不尝试一下 批量上传哩,笨到家了都,惭愧
發表於 2015-1-3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3楼(薛后生) 的帖子

不用客气,有疑问请再留言。多谢支持。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16:26 | 顯示全部樓層
对于蒋先生所谓的“獨”字初文,后生又反复思考了一下,之前也曾注意到,这些字形特别突出人的眼睛,它也突出表现“视”的含义,不知道是否也可以与“瞩”字联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注视”,我们知道在很早的时候一字表多义的情况很普遍。那么一个问题就是,后来的蜀所从省掉了手杖,是为了简化,还是为了单独突出“视”的含义,这是需要探讨的,当然,如果我们承认它既表示“獨”,也表示“瞩”,上面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不知道后生这个想法合理不合理,先生们批评指正。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17:51 | 顯示全部樓層
后生认为一楼所谓的“燭”字,如果考虑下部所从火与皿结合来看的话,不知道是否可以看作“铸”字一种简化形式。当然把“燭”字下面看作“豆”字简化作为声符,也不是没有可能,如铸字下揭一形: QQ截图20150103172209.jpg (合集29687),从后世文字来看,所从“皿”应该是正体,当然不能排除有意将“皿”改换为“豆”作为“铸”的声符(情况虽然相反,但可以类比)的情况,豆铸古音相近。火加皿也可以与战国文字中的常见的“铸”形联系考虑。铸,属,著,注,古音义密切。不知当否,先生们批评指正。
發表於 2015-1-3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曾考慮到以下兩點,請薛先生及各位談友指教:
    1,“燭”在上古指火炬;
    2,“矚”出現較晚,在先秦文獻似未見。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谢先生指教,先生所言属实。后生初学,仅就目前所识简单说说。
关于第一点,上古文献中“燭”确实是指火炬,如文献常见“执燭抱燋“,“墳燭庭燎”,等等。但是文献中也多见燭多日的情况,后生认为当有依托,并不一定人直接拿持火炬,这本无妨“燭”作为火炬的形态存在,一楼所说所谓“烛台”只是笼统之言,并没有确指。另外,后生所说的“燭”字,确有牵合“獨”字的嫌疑,后生将它解为形声字,后生认为文字形体符号化之后,很多原来的象意的义符已经由统一形符替代,这也无妨“火”作为所谓“燭”字的形符存在,而与原本的“火炬”形并不矛盾。
关于第二点,后生也翻阅了相关文献,这一点确实有很大的讨论余地。
请先生继续指教,后生多学习学习严谨。
 樓主| 發表於 2015-2-28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在武汶先生提出质疑后几天,后生就觉得这个燭可能有问题,而6楼的认识可能更合理,此字更可能是个獨铸双声的字。因为当时得知吉林大学古籍所纪念文集中有论文”金文铸盗诸字补说“,想着等得见先生们的大作之后,再说一下自己的错误认识,然至今也未幸得见此文.望先生们提出批评。

附:关于春秋战国铸字的一点看法,金文中常见一个从金从丨形,从又的铸字,在吴镇烽先生对鱼鼎匕进行新释的复旦网文下面评论的时候,后生就向王宁先生提出此种铸字所从,当是从又从十声的肘的形声字(幽侵通转,九为肘的表意字),而不是肘的表意字的想法,当时提出的证据是楚简中的‘守"从的”丨'形不全是指示在肘部的,有些上移到又的上部,所以更可能是“十(针)"作为声符。后生之后又学习到陈剑先生的释由,又从声音上更加坚定了这个看法。望先生们批评。也顺便能告知下补释的观点,顺纠后生的谬误。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5 15:35 , Processed in 0.0383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