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0905|回復: 1

[原创]楚简研究弥补千古遗憾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4 12: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老子》核心思想       《老子》之旨,一言蔽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谓“道法自然”?自,《说文》,鼻也象形;“自然”本义乃吐纳往复如鼻肺之然。故《老子》比道于: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第5章)         道之运行,如风箱(橐龠)鼓荡,排空而不竭,鼓动而常健,堪为宇宙之永动机。道之为物: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根据竹简本相当五千言第25章处)          “状”,如同物理学所言之“场”;“有状”,统御万物存在之“场”。“成”通盛,指道混然充满于时空。“先”,并指“道”为“天地”之源及世界运行之主导者;道,世界之根,主导宇宙之运行,故曰“先天地生”。                ----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第25章)          道无声无影(“寂寥”),无可替代(“独立”),不可增减(“不改”),完全可以看作世界之源(“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第25章)         名,《说文》,自命也;物之自命,非以言也,以其别于它物之性状也;“道”之“自命”,以其超然万物之存在状态也。字,吾以称“有状”为“道”也。故此处“名”,乃指道之运行状态无疑。以言命名,谓之概念;“名学”之名,谓之逻辑。道之“名”,言其存在方式;其存如风箱鼓荡,故曰“自(鼻)然”。“大”,非言“大小”,乃言其“自(鼻)然”超乎宇宙万物之生灭之上,意谓超越,指道乃绝对性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大”乃全书核心概念:        1、“逝”,万物之存在,有生有灭;其生既已开始消逝;其生乃源于道,消逝亦以道为归宿,而道不可见,吾唯见物之存灭而知道之实存,故曰“大曰逝”。“大曰逝”者,言道乃超越于时间之绝对性存在也;万物皆在消逝而莫能外,唯道永恒;然其不可见,独将万物生于消逝的现象展示于我们的感官。故《老子》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逝曰远”者,道使万物存于消逝,并不限于人之所能感知之处,而是遍及整个宇宙;此言道乃超越于空间之存在也。        3、“远曰反”者,人之可见,唯空间与时间,而道乃超越(“大”)于二者之内外;故而可见万物存在于周转终始的现象中,而不可直接感知道。故《老子》曰:“反也者,道动也。”万物所存的周转往复的现象乃是道之运行所致。       以可知说不可知,“强为之名”是也。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根据竹简本相当于五千言第25章处)       天,古人之言宇宙也;大,超越。宇宙超越于人力之上,大地超越于人力之上,故曰“天大、地大”;道之“大”乃是唯一绝对性的超越。王,《说文》,天下所归往也;归,女嫁也。故“归往”指归宿而非指归属。“天下”指世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宿,非一人、一个政权所能担当,故“王”,当指人的有组织生存的最高形态,即文明。人类文明在时间、空间方面超越于个体(人、国家)之上,所以“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安王居一----(第25章)       我们生存于四重系统中:文明存在于大地,大地存在于宇宙,宇宙源自于道,万物皆以道为源泉和归宿。       “王居一”之“一”源出于道,“道生一”是也;一,指道对世界的组织作用:道使宇宙处于有序演化中,地存于宇宙而处于有序演化中,王(文明)存于大地并且适应大地而有序演化着,所以王(文明)最终还是处于道对世界的组织作用中,故曰“王居一”。       故个体(《老子》所说的“身”、“家”、“邦”)之所存,必去蒙昧而尊崇大道,能知存于“四大”(道、天、地、王四重超越性系统)而规范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鼻)然”之理。       因此在位者群体--- 侯王与士---应当树立系统世界观以使国家形成合理体制,社会形成合理形态,使文明久存。主动适应四重超越性力量是积极态度,因此在位群体必须:1、响应王(文明)之大:其行在于设政导民,称为[治人];以平等精神为理念,称为[无事]。事,侍奉;无事,无等级观念。2、响应地之大:其行在于[聚天下],即缔结合理社会;其理念称为[无为],即消除支配性。为,卜辞字象形表古者役象以助劳,无为指拒绝以支配外物为方式的精神取向,不是无作为。以平等精神为基础而重视分工,社会才能久存于大地。3、响应天之大:其行在于[事天],理念在于[好静]。事天,以仆人态度面对世界,并能上下求索,获取知识,原始返终应用于人事;静,《老子》说“归根曰静”,热爱自然如人类之母,尊崇大道为世界之源泉与归宿,喜好“事天”如衣食之不可缺,[好静]是也。4、响应道之大:其行为处处体现对道的信仰,称为[尊道];其理念为[欲不欲],即基本需求之外的欲望应予以超越,就如同奋斗后成就可以成为更有价值的需求一样开辟出更高的精神空间。        在位者之所为能内合于无事、无为、好静、欲不欲四理,外彰于治人、聚天下、事天、尊道四行,则社会体制与人的心智都能适合创造幸福生活和文明久存。所以《老子》说:“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二、郭店《老子》篇章結構       1、釋文:打開郭店《老子》,可識別出《老子》甲、乙二篇都含有綱目結構,各章節按其位置都有預先設定的主題,這一點原簡未作說明或標示。因此這裏作出的簡體釋文把各部分的主題以標題形式標出,並且按現在的閱讀習慣重新排列章節次序,以充分展示原作綱目性的邏輯結構。“《老子》甲”這裏稱爲《老子-內篇》,“《老子》乙”這裏稱爲《老子-外篇》,“《老子》丙”這裏稱爲《老子-雜篇》;需要說明的是這裏的釋文是用以展示原作的內在邏輯的,並且《雜篇》因不含綱目結構暫時省略。                                                 《老子》內篇 象元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爲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聖 古之善爲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是以爲之頌:豫乎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嚴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屯乎其如樸;沌乎其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舍清;孰能安以動者,將舍生。寶也-------道者不欲尚呈。 王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畔;民多利器,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谷不谷而民自樸。 無事 [尊道]絕智棄辨,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又;絕僞棄詐,民複孝慈。三言以爲史不足,或命之或乎豆:示素保樸,少私須欲。. [事天]江海所以爲百谷王,以其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聖人之才民前也,以身後之;其才民上也,以言下之。其才民上也,民弗厚也;其才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聚天下]罪莫厚乎貪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爲足也,恒足矣。 [治人]以道差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喬,果而弗矜,是胃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無爲 [治人]爲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爲,古亡敗;亡執,古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也,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複衆之所過。是以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爲。 [聚天下]道恒亡爲也,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占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爲無爲,事無事,未無未;大少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古終無難。 [事天]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也,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司也,爲而弗恃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尊道]道恒無名,樸唯占,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也,以俞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始折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才天下也,猶少谷之與江海。 好靜 [尊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事天]至虛,恒也;守沖,督也。萬物方作,居以須複也;天道員員,各複其根。 [聚天下]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微也,易散也;其脆也,易畔也。爲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治人]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谷不谷 [治人]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           弗蟄,   鳥猛獸弗扣;未知牝牡之合   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和曰同,知和曰常,益生曰祥,心使七曰強;物壯則老,是胃不道。 [聚天下]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事天]反也者,道動也;溺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尊道]持而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呈室,莫能守也;貴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外篇 治人 [道]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是以早複;早複是胃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恒,莫知其恒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根固底之法,長生久視之道也。 [器]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旁;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以此。 聚天下 [道]學者曰益爲,道者曰員;員之或員,以至無爲也;無爲而無不爲。 [器]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呈若沖,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成若屈,大直若屈。燥生蒼,靜生熱,清清爲天下正。 事天 [道]唯與阿,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器]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盡;啓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尊道 [道]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驚?寵爲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寵辱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器]上士聞道,盡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無;下士聞道,大疑之;弗大疑,不足以爲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如類,進道如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若愉;大方無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雜篇:含相當於五千言第17、18、35、31、64章內容,此處略。      2、《老子-內篇》釋文說明:由七章組成,分三個層次。首章《象元》爲全書核心,其中的道與王是《老子》雙重主題,爲各部分所包含和體現的靈魂,故此章爲全書總綱。第二層面由《聖》、《王》而章構成,是《老子》的內聖外王論。第三層面由《無事》、《無爲》、《好靜》、《欲不欲》四章構成,每章有四節,呈[治人]、[聚天下]、[事天]、[尊道]四重結構。     3、《老子-外篇》釋文說明:由《治人》、《聚天下》、《事天》、《尊道》四章構成;每章二節,上節內容爲原理,標示爲《道(從人行,爲竹簡中出現的“道”的異體字)》;下節內容爲實踐模式,標示爲《器》。 三、根據《係辭》揭開郭店《老子》之謎       上面的簡單說明初步揭示了郭店《老子》乃是以內-外-雜方式構成,而參考易之〈係辭〉則可進一步認識〈老子〉的由來。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見之,謂之象;型乃謂之器;折而用之謂之法。       “一陰一陽”者,道法自(鼻)然,一呼一吸,一開一合,道如永動機往複運行不息。      “見之,謂之象”,說可以體現道之原理的稱爲“象”,因此“象”乃是概念和理念。〈老子-內篇〉即是〈象〉:首章〈象元〉是係統的世界觀(“道”)和生存觀(“王”),其他各部分爲局部概念與理念。       “型乃謂之器”:〈老子-外篇〉可以稱爲〈器〉。型,模式;〈外篇〉內容正是在位者應有的係統行爲方式。       “折而用之謂之法”:〈雜篇〉是也。〈雜篇〉各章節分;秒年兩種,一種是說明內、外篇某個局部的,一種是選擇了內、外篇未可詳述的重要問題作爲內容,應用的是道、〈象〉、〈器〉的原理,即“折而用之”。       因此,郭店〈老子〉的內--外--雜形態實際是以易之象--器--法方式産生的。易曰:“形而上之謂之道[按:此一“道”字應是竹簡從人從行之道字],形而下之謂之器。”所以〈外篇〉各章上節爲〈道〉,下節爲〈器〉。       〈係辭〉:“易有聖人之道者四------制器者尚其象-------”。郭店〈老子〉既然是按象--器--法構成的,因此正是“制器者尚其象”的“聖人之道”。 四、從〈老子〉內容看其與易經關係      《老子》之書,道、王爲魂,聖人本之,樸爲典要。樸,《說文》,木皮也。木皮有紋,似龜甲也。樸字六現於《老子》:           ----屯乎其如樸----(第15章)           ----示素保樸----(第19章)           ----樸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28章)           ----道恒無名,樸唯占,天地弗敢臣----(竹簡本相當於第32章      處)           ----將真(從門)之以無名之樸----(第37章)           ----我欲不欲而民自樸----(第57章)      各“樸”字本義皆是[評估],評估的目的和結果是作出預測。老子之時,作爲史官必須對時事與曆史作出評估,並且經常根據政務需要作出預測。因此以上各樸字之句應當這樣理解:          15、-----聖人爲政總是居安思危,從不簡單看待事情,而是如同評估那樣   作出係統思考----(此句中“屯”字義爲難)          19-----本質地看待事物,重視評估-----          28、----把係統評估手段(“樸”)加以應用(“散”)則會産生實踐手段(“器”),聖人使用實踐手段則能擔當領導職責----          37、真(從門),《說文》,成儀也;成,盛也;儀,法度也;“成儀”,承載法度之意。全句:就用沒有局限性的係統評估使人們的行爲合乎於合理原則。“無名”,不受具體規則局限。         32、“樸唯占”顯然是說:係統評估 僅僅是預測的手段。         57、“民自樸”:民衆自然能理性處事。        第32、37章並有“侯王守之而萬物自化”之論,意思是在位者如能善用聖人之評估、預測則任何事情都會合乎秩序。老子強調的是知識活動能提高權力質量。那麽老子的“絕智”又如何理解呢?“智”指的是實現私欲方面有辦法,以自我爲中心;“樸”則是以尊道爲背景、以實現公共利益爲目的的信息處理活動,不以任何人爲“高明”者而總是認真調查、研究。        作者時代,傳統的評估、預測手段包含了占蔔、占筮,而老子提倡的是“無名之樸”,這又是值得注意之處,顯然他對此繼往開來之創新胸有成竹。樸是“聖人用之則成官長”,“民”也可以“民自樸”;因此〈老子〉所提出的樸如同他的整個理論都是革命性的
匿名  發表於 2006-3-24 14:58

好贴子

好贴子,非常喜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17:23 , Processed in 0.0333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