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7279|回復: 0

[转帖]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5-24 22: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日揭晓。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湖南洪江高庙遗址等10个项目从初选入围的2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这些遗址涵盖了从新石器时期到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超过8000年。本报采访权威发现者予以解读。  9000年前神秘石雕人像鼻嘴合一考古发现: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入选亮点:迄今为止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遗址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介绍,他们在第6文化层还出土了一件距今9000年以前的石雕人首。该石雕人首高7.6厘米,玄武岩质砾石,运用钻、刻、掏挖等工艺成型,造型朴素,从面部结构看很粗犷,五官的把握不像现在的人那么准确。  王海明根据这个石雕人首的结构发现,这个石雕人首的额头部分占了整个面部结构的近一半,两个眼睛也是对称的,但是它的鼻子、嘴巴是合在一起的。用现在人的眼光看可能不是很像,当时能分清额头、眼睛、下巴、脸颊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王海明认为,当时雕刻这个石雕人首的人,是利用了一块比较适合做人首的鹅卵石,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人,对材料的选择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考虑。额头、脸颊这些基本的特征是自然的,但是从这个石雕人首的痕迹上可以看出,眼睛和鼻子是人工雕刻的。  那么这个距今9000年的石雕人首与后来发现的人首有何不同呢?王海明告诉记者,这个石雕人首从整体上看还很像,但是如果从解剖学的观点来看,各部分的比例就不是那么准了。这个石雕人首,只能是从大的方面反映出它的原始意义。也只有当时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东西,这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人对事物的认识程度。  “这个距今9000年的石雕人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具有很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王海明说。  人体骨架历经7400年不腐  考古发现:湖南洪江高庙遗址  年代:新石器时代  入选亮点:对追溯我国宗教祭仪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眼里村,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大面积的发掘出土的陶器和宗教祭祀艺术品在工艺上可以与北方陶器相媲美。  除此之外让人更惊奇的发现是,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具距今约7400多年的女性人体骨架。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贺刚介绍,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侧身屈肢”姿势,右手托着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夹在向后弯曲的两腿之间。骨架的盆骨较大,骨骼纤细,牙齿磨损较大,因此可初步断定该骨架系成年女性。骨架的长度是153厘米,专家估计此人生前的身高应该在160厘米左右。  可是为什么这具骨架经历7400年的时间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贺刚认为,这可能与高庙文化遗址属于贝丘遗址相关,因为贝丘遗址含有大量的贝壳等钙制矿物,对人体的骨骼有防腐、固化的作用。  目前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准备对骨架做DNA鉴定,以判断其属于蒙古人还是马来人种。贺刚认为,这具骨架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期的丧葬风俗、人种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代稻米颗粒短胖疑为变异  考古发现:贵州威宁中水遗址  时代:商周  入选亮点:西南地区发现的最早旱稻农业实物遗存  以鸡公山遗址为代表的中水史前遗址群的发掘,使贵州第一次发掘出功能较为全面的山区史前聚落遗址。  有意思的是在鸡公山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了大量水稻标本,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合荣介绍,在鸡公山遗址发掘的300多个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颗粒出土。张合荣介绍,遗留的这些稻米的存放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稻草的形式捆在一起,另一种是把稻米做成熟饭团以后,在祭祀活动的时候,将其焚烧。  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些稻米颗粒短胖,而且特别矮小。比现在人们在水田种植的粳稻还短小,粳稻本身就比其他的稻种要短小。而这种稻米比粳稻还短小,不像是水田种植的,专家认为它很可能是旱稻。除此之外,专家们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稻米在云贵高原的环境下发生了变异的现象。但目前对这种稻米的确切说法还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  石棺墓揭开商族起源之谜  考古发现:河南鹤壁刘庄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入选亮点:为探讨商族起源提供新线索  河南鹤壁刘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大赉店镇刘庄村南,发现墓葬336座,出土器物近500件,采集到大批人骨、兽骨、木炭、土样等标本。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一座与众不同的石棺墓引起了专家的特别注意,石棺由13块自然片石组成,长2.25米、宽0.45米到0.5米,上部平盖着3块片石,象征棺盖,但在墓主身下考古工作者并没有见到石块。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壮,应为男性,随葬陶鬲一件。另外,还发现有近20座墓葬在墓主头脚两端各放置一块或多块石头的现象,考古工作者推测,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石棺的简化形式。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新平介绍说,石棺墓主要见于我国北方长城内外附近区域,在这之前中原地区前所未见,而且,用石头作为葬具,这种葬俗葬制提供了探索商族的起源的一个线索,至于是“商族北来说”还是“商族东来说”目前还不好说。  福建发现中国龙窑鼻祖  考古发现:福建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  时代:商代  入选亮点:发现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龙窑  2005年9月,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郑辉,在猫耳弄山脊上发现了一些黑色的碎陶片,他如获至宝,这是福建地区典型的商代遗物“黑衣陶”。随着大量陶片的发现,考古工作者不禁猜想这里是否曾经是烧制陶器的窑炉呢?  考古队员开始在山坡上进行钻探。钻探的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里面竟然发现了炭粒和红烧土,红烧土壁呈圆弧或长条状,这证实了先前的推测,里面应该有座窑。  在不破坏结构的前提下,考古队员们开始用小刮刀、小锄头等,一点一点进行挖掘。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四天的努力,一座长条形似长龙的窑渐渐显露出来。“是龙窑!”考古队员喜出望外,这可是福建省内首次发现长条形窑。而且更让考古队员惊喜的是,这座窑的窑尾还设有烟囱。郑辉说:“这种有烟囱的龙窑,不仅在福建省内,在国内也是首次发现。”  据了解,龙窑的特点是窑室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能烧出还原焰。而且龙窑产量高、节省成本,估计可一次烧成近百件陶器。  夫妻异穴墓惊现大鸟  考古发现: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  时代:西周  入选亮点:首次为荒帷的史料记载找到实物印证  自2004年开始,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先后发掘了191座墓葬,出土了荒帷、青铜器、车马器、玉器等大量珍贵文物。  考古工作者还在1号墓中发现了“荒帷”,“荒帷”是当时的棺罩,位置在棺椁之间,椁是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荒帷”当时是诸侯入葬时的一种礼仪用品,整体是红色的纺织品,上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图案内容主题是凤鸟,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为完整,至少可以观察到3组大小不同的鸟纹图案痕迹,是成组的图案组合,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形象,大勾喙、圆眼、翅和冠的线条以夸张的手法作大回旋,线条流畅,气势磅礴。在大凤鸟的前后,各有4只小凤鸟,上下排列,造型与大凤鸟基本相像,只是更加含蓄,这样的图案造型常见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  关于荒帷,先秦史籍《周礼》、《礼记》等都有记载,但自上个世纪至今,考古中发现的大量周代墓葬里,或没有,或因保存状况较差,仅留下极小的局部残片而没有确认。横水西周墓地发现的荒帷充分地证实了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  芮国遗存为何现身梁国墓地  考古发现: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  时代:西周  入选亮点:有可能改写《史记》关于梁国位置的记载  2005年4月,陕西省文物局指派省考古所孙秉君在内的考古工作人员组成韩城考古队,对梁带村进行调查和勘探。在发掘过程中,有一点让考古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据《史记》注释等记载,今天陕西韩城为春秋时期梁国所在地,从出土文物和墓地规模分析,这里很有可能是梁国贵族墓地,可是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一个青铜方壶上却发现有两条铭文:“内(芮)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内(芮) 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古时‘内’通‘芮’)”。  梁国墓地未见到带“梁”字铭文铜器,反而有“芮”字铭文铜器,这真叫人摸不着头脑,而按《史记》记载如今距韩城约100多公里的陕西大荔县一带才是芮国国土。难道《史记》中关于韩城两周时期为梁国的记载是错的?  孙秉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更倾向于该遗址为当时芮国的墓地,而且从相关的考古资料推测,春秋时期梁国的高等级墓葬一般应为东西走向,而此次发掘的梁带村两周遗址上的三座大墓的走向却是南北走向,巧合的是,芮国的墓葬也是南北走向。但是,他表示,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还需要有更多文字实物的出现才能证明。  咸鸭蛋腌制了2500年  考古发现:江苏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  时代:西周  入选亮点: 廓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土墩墓的模糊认识  20世纪70年代江苏句容开始正式发掘并命名,80年代浙江、安徽也发现土墩墓以来,由于各地发现的土墩墓结构异常复杂,争议不断,迷雾重重,是一墩一墓,还是一墩多墓?是平地掩埋还是竖穴挖坑?诸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南方考古学界。  这次对江苏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的发掘,确定了江南土墩墓不仅存在一墩一幕,而且存在一墩多墓的现象,而且一墩多墓比一墩一墓更为普遍。  在这次挖掘中,句容天王寨花头的2号墩里出土的一个小罐子尤其让专家们备感诧异,小罐子里面竟然装的是满满一罐鸭蛋!顺着罐口往里看,白白的蛋比现在的鸭蛋小,蛋壳保存完好,至今还能闻到一股咸味。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介绍,这可能是2500年前这户人家腌制的鸭蛋,出土时陶罐上还有一个盖子,而且罐子里面还有封泥,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古人当时是如何腌制鸭蛋的呢?经过2500年的漫长岁月,鸭蛋又如何保存得如此完好?里面的蛋清蛋黄又是何种模样呢?至今为止这都还是个谜,只能先保护,再研究。据了解,目前整个江苏有三罐这样的古老蛋,一罐在南农大的博物馆里,一罐在镇江博物馆里,这是考古发现的第三罐。  汉代四合院沉睡地下两千年  考古发现:河南内黄杨庄汉代聚落遗址  时代:汉代  入选亮点:首次再现了汉代农村乡里的真实景象  2003年6月,在内黄县所实施的“引黄入内”工程施工时,突然在地表下5米左右发现了露出的房屋一角。之后陆陆续续,四处类似的房屋遗迹在同一土层上出现。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村落遗址再现了西汉晚期的平民农耕生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刘海旺告诉记者,经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勘探,目前已有9处庭院基址得到确认。从目前已经得到清理的4组庭院的情况看,它们均坐北朝南,采用二进院布局,南门外为小范围的活动场地,且各有自己的水井;庭院之间互不相连,四周由农田相隔。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活生生的农家庭院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年且保存完好?很早以前黄河一直被称为“害河”,在西汉末年,黄河几经泛滥,根据发现的这些迹象刘海旺推测,这可能是一次大规模的黄河泛滥,整个区域被黄河淹没,但是庭院并没有遭到洪水的直接冲击,在洪水缓慢上涨的过程中,庭院因浸泡而坍塌。从而才有了今天这个保存完好的庭院遗址。  瑰丽壁画展现民族大融合  考古发现: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  时代: 北魏  入选亮点:填补了汉唐考古壁画没有北魏时期定型材料的空缺  在山西大同沙岭村发现的12座墓葬中有一座是保存着精美完整壁画且有文字纪年的砖室墓,这在北魏平城时期众多墓葬中是惟一的。  山西大同考古研究所所长刘俊喜介绍说,该墓壁画总面积约24平方米,分布在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顶、侧部。壁画北壁上栏画着6个象征天上星宿的奇禽异兽,下栏第一行绘有19位女性,头绾高髻、身系飘带、袖于胸前。细红线隔离之下整个画面是一幅盛大的车马出行图。  东壁从中间往北有8位女性人物与北壁一致,往南有10位男性人物与南壁一致。正中有一高大建筑物,里面端坐男女二人,建筑物的周围有车辆、马匹、人物等。  刘俊喜说:“无论是墓葬内容还是壁画绘画的风格,整个墓葬中不管是鲜卑人还是汉人,都表现出了民族大融合的场景。拓跋鲜卑定都以后继承了东汉魏晋以来的传统,故有的草原民族旧俗与中原汉族葬俗相融合,还没有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规制。处于吸收变化的阶段,民族大融合在墓葬的壁饰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文/本报记者 姜莹莹http://tech.sina.com.cn/d/2006-05-24/0949953246.s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3 09:03 , Processed in 0.03403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