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9813|回復: 4

信而有征的许倬云西周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11-1 21: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信而有征的许倬云西周史                                 一此书综合了作者所能见到的主要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这些资料和成果有中文、日文和英文的,“以文献、考古、金文三项资料参合组织”(序P5)。可以想见作者运用资料的全面性。在书中,几乎每段都引用了二三项材料甚至更多,使人感到本书确实是“信而有征”。此书的体例颇独特。作者想为“一般读者提供稍为通论式的读物”(序P2),因而尽力避免作详细的讨论,也不做附注。全书分为九章,每章分为若干节,章后有“结论”作为此章小结,全文最后的“结论”则为全书的总结。第三、六、九章分叙西周的初期、早期和衰亡。另有五章,分别是:西周的起源、华夏国家的形成、封建制度、西周政府组织和周人的生活。惟有第一章是介绍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文明发展。刚拿到书,看第一章时感到颇吃力,因为文中大量篇幅描述、比较各地的新石器文化,专其业性使我感到十分枯燥。既而疑惑:这是西周史,为什么要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去呢?若谈西周建国基础,写写商代即可。后来再读序言才明白。作者说此书探讨的中心议题是“‘华夏国家’在西周时代的形成过程”(序P2)。如此则必然要叙述商以前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不介绍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历史呢?作者认为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人类事实上已踏进文明的境域”,“新石器时代的‘革命’当是影响重大的一次大关口”。(P1)作者说“本书的重点是文化史“(序P8),更注重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值得注意的则是关于周人天命观和封建制度的章节,此二者一为影响中国后世的重要政治思想,一为关乎至今未有定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问题。                            二此书用了一节讨论天命。周人以蕞尔小国,灭了大邦商。许氏引伊藤道治说,谓此前商人宗教的演变经过了两阶段。第一阶段商人祭祀对象非常庞杂,所卜的问题亦丰富。因可以吸收其他族群守护神,此阶段商人宗教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至第二阶段,只祭祀先王,将先公、先臣以及种种自然神排除在外。这使商人宗教失去了包容性;但同时由于划分了人鬼与神灵的界限,商人更加注重人事,这种祭祀因而体现特一种人道精神。失去包容性的宗教使多族群的商王国渐渐失去了向心力,这方便了周人的兴起;而后期祭祀体现的人道精神,与周人的天的信仰结合,发展为周人的天命观。许氏论述周人的“天”以自然体作为崇拜对象的神祗,仍整合金文、古代文献与各家研究成果,以千余字作了详细论证,以此说明周人克商之后的心理。作者认为:周人克商之后,对商人独占的上帝选择了周而放弃了商,感到不可理解,因而在血缘以及族群关系之外说明周受天命;找到的理由即是周人有德而商人失德,并举《诗经•大雅》的《皇矣》、《荡》和《文王》,以及《尚书》中诸篇为证。周的首领不仅以天命解释夏商周的更迭,也告诫自己的子孙及百姓要服从上帝,以天命靡常自戒。同时,帝喾成为周人唯一的禘祭对象。 对此,作者评价说,周初的天命观,肯定了天的作用,说明了三代的兴亡,也说明了周人继位的双重合法性。此后中国朝代更迭,必须征引天命。而天命是人主的道德及人民的支持度。有此天命与民意结合,而与欧洲中世纪时王权神授之说不同。三作者在第五章以全章篇幅阐述了西周初的封建制度。周人封建,是为了政治与军事的目的,不是后世仍然推行的常制。分封大致在成康之世完成;其范围则大约只在中原,即殷商旧地,加上东方北方开拓的疆土,往南不过淮汉一带。另一方面,封建是基层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因而周人的分封,是周人在各地区与殷族旧人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政治权力。分封有三要素,即赐姓(赐服属的人民)、胙土(分配居住的地区)和命氏(包括给予国号,如鲁,如宜;告诫的文辞,如“康诰”;及受封的象征,如各种服饰礼器)。这种分封,“封人”重于“封土”,表现为诸侯的地域性不稳固,周初各国常常迁徙。以姬、姜二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都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封建的层级,不是传统所说“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五等爵与《尚书》、《诗经》及金文资料均不符合)。当然另有封建层级,这见于西周的墓葬制度,也见于《春秋公羊传》和《仪礼》二书对于不同等级的食用标准的记载。诸侯受封后,对自己的臣下进行再分封,从而形成阶层的结构。在分封后,新地的周人以宗族氏族的形式保持凝聚力;分封诸侯则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周王室与分封诸侯的关系,除了有血族姻亲关系加强其固定性,还靠个人之间的承诺与约定。后者主要在册命礼中进行。在册命礼中,周王对其臣属赏赐种种恩命,一次又一次地肯定了主从关系。王对诸侯(或高级贵族)的册命,也可行之于诸侯(或高级贵族)与其臣属之间。君主赏赐礼物或恩命的内容,由铭文统计,有服饰、车马、土地奴仆和玉器等。臣下对君主的回报,在祝福与颂扬之外,不外乎军赋与贡献。二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以瑞玉为信物。另外,委质为臣是确立个人间主从关系的制度。这种制度产生的君臣关系不是在宗族血亲的关系下衍生,因为这是个人间的约定。但是这种层级隶属关系向下延伸的结果是:封建的主从与宗族的关系的重叠,因为父亲立的功劳,在父亲逝世后,由儿子代父接受。成康以后封建的层级关系已兼跨君臣与宗族两方面了。综观全书,体例独特,材料详实,论述严谨,不失为一部“稍为通论式的读物”和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樓主| 發表於 2005-11-1 21:10 | 顯示全部樓層

西周史 网上阅读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386&BigClassID=26&SmallClassID=43&SpecialID=33西周史 网上阅读
發表於 2005-11-1 22:21 | 顯示全部樓層
谢谢與兄赐文。此书我以前读过,现在印象不深了,所以不敢妄加评论。杨宽先生《西周史》,不知與兄读过否?总体印象看,杨著中更能看到传统文献发挥的应有价值,或许是时代背景所致(杨著是由《古史新探》扩充而成)。这倒是给我一点启示 :1、一时代的学术总是伴随着材料的变化而变化。與兄指出言必有信,“‘以文献、考古、金文三项资料参合组织’(序P5)。可以想见作者运用资料的全面性。在书中,几乎每段都引用了二三项材料甚至更多,使人感到本书确实是“信而有征””。西周史的文献材料不出《尚书·周书》、《诗》的一部分雅颂、《左传》、《周易》 ,《逸周书》的可信度很难讲,《周礼》也肯定不是周公所做、为春秋战国时人伪托。那么要在这种局面下有所突破,当然就要拓宽资料的来源了。leshanxk现在觉得光叫学生死啃几本古书,又不道其源流,实在太老套,误人子弟阿。2、视野的开阔和理论的素养应该也是历史学者的基本素质。最近许先生受北大张维迎先生之邀,专讲管理学,真是有趣!但从侧面看来,历史学的用途又是何其广大。许先生能有如此造诣,想必也和他多维度的视野有关。但我对西方汉学无知,不知西方汉学的因素在他的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發表於 2005-11-22 23:50 | 顯示全部樓層
听鲁西奇老师说,许倬云先生年底极有可能来武大(如果身体条件可以的话).
發表於 2005-11-23 21:14 | 顯示全部樓層
到时候相互通知一下嘛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4-29 06:32 , Processed in 0.03716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