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1762|回復: 1

《“眔”为“泣”之初文说》补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2-17 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眔”为“泣”之初文说》补记陈  斯  鹏 拙文《“眔”为“泣”之初文说》写成于2003年暑假,并于同年国庆节前后提交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四次年会筹委会。其后陆续看到一些相似的意见,主要有:1、加藤常贤以甲金文“眔”字为“泣”之象形字。(《汉字之起源》261页,林洁明译,见周法高编撰《金文诂林补》第二册,1449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82年5月。)2、龙宇纯先生先后在两篇文章中提出“眔”为“泣”字初文的观点,二文分别为《古汉语晓匣二母与送气声母的送气成分》(《中上古汉语音韵论文集》463-499页,台北:五四书店,2002年)和《古文字与古经传认识之管见》(《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25-38页,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发行,2003年10月)。3、罗绛先生也主张“眔”为“泣”之初文,说见所著《甲骨文、金文“眔”字研究》第二节《“眔”字字形分析》(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6月)。如果说罗先生的论文未对外公开发表,龙先生第一文刊表于台湾,第二文则发表在拙文交稿之后,所以笔者写作拙文时未能寓目并予引用是有客观上的原因的话,那么,加藤常贤之说为常见工具书《金文诂林补》所译录,笔者竟也失检,就是很不应该的疏忽了。不过,加藤常贤云:“据金文在典籍中写作暨,则涕为其原音。”显然是本末倒置,殊不足取。龙先生主要从声母的送气成分来讨论“眔”的语音转化,也与拙文的解释有很大不同。罗文虽和拙文一样注意到楚简的“氵眔   ”这条材料,在音韵解释上也与拙文有类似之处,但仔细比较起来仍然有许多差异。特别是拙文在考释“眔”字的基础上,从形音义诸方面对“泪”、“洎”等一系列相关的字作了考证,也是诸家所未及的。所以,尽管以“眔”为“泣”字初文之说并非本人的首创,但拙文仍应有存在的价值。希望读拙文者能取上举诸文合观。罗绛先生的学位论文,承沈培先生相告,并蒙陈剑先生寄赠,一并致谢于此。http://sysu.schoolblog.cn/chjiean/article/632856271590156250/632886649681875000.aspx
 樓主| 發表於 2006-12-17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郭店楚简文字研究综述

郭店楚简文字研究综述陈 斯 鹏 郭店楚简材料公布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古文字学、哲学思想史、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都有相当一批学者投入到郭店楚简的研究中来。关于郭店楚简的各种研讨会此起彼伏,有关论著更是层出不穷。郭店楚简首先是一批古文字材料,对其文字的考释和研究,是所有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文本的正确释读与否。据张光裕先生统计,郭店简总字数有12,072文,单字1,344文,其中不见于以往楚简的新字有875个之多,真是战国文字研究不可多得的好资料。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本文试图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介绍。下面拟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 一、        疑 难 字 的 考 释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布了这批材料的全部照片,并附有整理者所作释文及其注释,注释中间或有裘锡圭先生所加按语。从该书来看,整理者的释字水平是令人钦佩的。但尚有不少未释或释读不确的字。这些字便成了诸家所致力考索的对象。目前发表的郭店楚简文字考释论文已达数十种,一些通释通考类论著也时有涉及文字考释的问题。详参本文附录,此不细举。据笔者粗略统计,诸家补释或重加讨论的字有近200个之多,其中不乏精彩之论,不少疑难字可以释定。例如,《缁衣》简26的“麻”,《唐虞之道》简7、17的“涷”,《忠信之道》简1的“匋”,《成之闻之》简3的“肘”、简19、34的“徵”、简34的“受幼”,《尊德义》简14的“只”、简16的“忄昆                              ,”,《六德》简4的“帝”、简20的“家”、简28、29的“昆”,《语丛三》的“躐”等等,原书皆照摹原形而无说,现在经过诸家的考释论证,都可以敲定。又比如,《缁衣》简1的“役”、简9的“凥”、简16的“适”,《穷达以时》简3的“叴”、简6的“柙”,《五行》简17的“徙”,《唐虞之道》简11及《忠信之道》简5的“巽”,《唐虞之道》简7、《语丛一》简103及《语丛三》简40 的“杀”,《唐虞之道》简16、17的“弓”,《尊德义》简34的“缓”,《性自命出》简9、10、17的及残简的“逆”,《六德》简12的“屮茆”,《语丛三》简2的“旃”、简48的“纟牙                                                        ”、《语丛四》简22等的“城”,等等,原书皆误释,经诸家重新讨论,也得以订正。有些关键的字,往往要经过好几位学者反复研讨才得以解决。例如,《老子》甲本简21有字作     ,原书隶定作“    ”,所在文句为:“绝忄为            弃~。”不见于传世本《老子》,是一条重要的新材料,学者争相说解。裘锡圭先生起初认为字从且声,读作“诈”,后改释“虑”;庞朴、季旭昇等先生从原隶定,读为“作”;陈伟先生释“虘”;刘信芳先生释“怚”;袁国华、崔仁义等先生释“虑”,高明先生初疑读“仁”,后也改释“虑”。现在看来,无论是字形还是字义,都应以释“虑”为是。又如,《老子》甲本简22有字作     ,对应传世本的“逝”字,原书隶作“    ”,于其形音义无说。裘锡圭、刘信芳等先生读作“衍”;陈伟先生释“遣”,读“谴”或“愆”;李零先生暂读“逝”而疑读“遣”;崔仁义先生认为通“逝”;赵建伟先生读“滥”;黄人二先生读“湛”或“衍”;何琳仪先生释     ,读为“逝”;大西克也先生谓字从遣(无辶旁)声,读作“遣”,训“去、行”。大西氏之说后出,能在诸说基础上再作深入探讨,考察较全面,结论可信。部分疑难字的考释,虽经诸家努力,一时尚难最终定论。例如,现在一般隶定为上“羽”下“能”的字,楚简屡见,通过文例的比勘,可以确定其通常应读作“一”,但对其形、音、义的分析却未有完全令人满意的意见。又如《成之闻之》简25有字左从言,右旁作   ,整理者未释,李学勤先生释“说”,读作“兑”;张光裕先生主编的《郭店楚简研究·文字编》释“诏”;何琳仪先生释“言吕 ”读为“旅”;周凤五先生释为“     ”,现在恐怕也难以敲定。这方面的例子尚有不少。虽然 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提供更多的线索,容易把问题引向深入,无疑是有益的。当然,更有相当一些未被确释的字迄今无人论及,所以在文字考释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古文字学者于此尚大有用武之地。 二、利 用 新 材 料 解 决 旧 问 题众所周知,新材料的发现往往是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强大动力。郭店楚简作为新发现的战国文字资料,对于战国文字乃至整个古文字的研究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研究战国文字所依据的资料固有多种门类,但简帛是其大宗。20世纪以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极大地促进了战国文字研究水平的提高,但因其多残损零碎,且内容多为数术律令一类,缺少参照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字的释读,不少问题多年来悬而未决。郭店楚简数量大、保存好,内容为儒道二家典籍,多完整可读,其中的《老子》、《缁衣》、《五行》有传世本或帛书本可供比勘,一些疑难字可借助文例的推勘来释定,这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极有帮助。学者们在研究郭店楚简文字的时候比较注意把新材料、新结论运用于解决过去古文字研究特别是战国简帛研究上的旧问题,取得较好成果。试举数例,以见一斑。郭店楚简《六德》篇有字作    、    等形,原释文缺释。裘锡圭先生根据文例疑其读为昆弟之昆。黄德宽、徐在国先生在其《郭店楚简文字续考》、李家浩先生在其《楚墓竹简中的“昆”字及从“昆”之字》中都对此字作了详细论证,考定为“昆”字。同时,他们都利用这一发现,对过去误释或缺释的包山、信阳、望山、天星观等批楚简中一系列从“昆”的字作出正确的释读,收获甚大。又如,曹锦炎先生在《从竹简本〈老子〉、〈缁衣〉、〈五行〉谈楚简文字构形》一文中通过对郭店简中“厌”和“怨”的结构分析,解决了包山楚简中“绢”、“怨”的释读问题;赵平安先生受郭店简《缁衣》“话”字的触发,特撰《续释甲骨文中的“乇”、“   ”、“    ”——兼及舌(   )的结构、流变以及其他古文字资料中从舌诸字》一文,理清了舌字的演变轨迹,并对甲骨文、金文、玺文、陶文、楚简中一系列舌及从舌的字作了考释,结论基本上都可信从。再如,楚帛书和包山楚简曾出现一个写为     的字,旧或释“达”,或释“羊(从辵)”,或释“逆”,后来比较认同的隶定是“    ”,但始终未能正确释读。此字郭店简多见,由《老子》、《缁衣》文例判定其读为“失”,学者纷纷讨论,尽管对其结构及来源尚难论定,但基本上都一致指出它在其他材料中也应读为“失”。类似的情况还有上面提及的“一”字等等。专门运用郭店楚简材料及其研究成果来解决旧问题的,除了上引赵平安先生文外,还有曾宪通先生的《楚帛书文字新订》。该文对楚帛书中有争议的几个字重新作了考订,由于有郭简材料的支持,益增信实。这方面论述比较集中的文章还有黄德宽、徐在国先生的《郭店楚简文字考释》、陈伟武先生的《旧释“折”及从“折”之字平议——兼论“慎德”和“悊终”问题》、李天虹先生的《释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中的“肘”》、董莲池先生的《释楚简中的“辩”字》、廖名春先生的《楚文字考释三则》等。其他诸家之文也时有涉及,多所发明。具体结论固未必尽皆可信,但其思路却是十分可取的。 三、重 要 的 武 器——传 抄 古 文随着战国文字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及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传抄古文的性质越来越明朗,其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这次对郭店楚简文字的研究来看,很明显,学者们都很自觉地运用传抄古文这一重要武器。这一点,郭店楚简的整理者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据笔者统计,《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在考证文字时,明确引用传抄古文材料的就有40来处。其中绝大部分能正中肯綮,使所释更加确凿有据。如《老子甲本》注释[一]据《说文》古文释“绝”字,又[十四]引《汗简》以证“道”字,又[十九]据《古文四声韵》引《古老子》证“达”字,又[四九]据《汗简》引《华岳碑》释“安(焉)”字;又如《五行》注释[一六]据《汗简》、《古文四声韵》引《古老子》和《古尚书》证“闻”字,《唐虞之道》注释[三]据《说文》古文、《汗简》引《古尚书》释“舜”字;其他如对“美”、“群”、“缨(惊)”、“孛”、“巷”、“好”、“目”、“衰”等等的解释和证明,也都引用了传抄古文材料。诸家考论郭店楚简文字,也常借助传抄古文。例如,《尊德义》简16云:“教以权谋,则民    忄昆     远礼亡亲仁。”     字原释文作“汤(?)”,黄德宽、徐在国先生认为其右旁从“易”,读作“易”。细察其右字旁,与“昜”、“易”皆有别。李家浩先生根据《古文四声韵》引《古老子》“淫”作     ,将其释为“淫”,“淫”、“忄昆       ” 近义连用,文意畅通。所释当是。《成之闻之》简33有字作     ,刘乐贤先生疑其从“帚”,读为“寝”。左下方部件应是声符,是否为“帚”,尚难断定,但它应与《尊德义》及《古文四声韵》“淫”字所从相同。对照《礼记·坊记》相关文字,此字似应读“衽”。“衽”为侵部字,可知其声符也应侵部字,侵部字“淫”从其得声是自然的事,这或可从语音上证明李说的正确。又如今本《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弊”,郭简《老子》乙本简14写作从巾从釆,原释文为“幣”,曹锦炎先生根据传抄古文中“幡”字及其他一些从“番”的字的写法,将其改释为“幡”,读为“敝”或“弊”,并据以解决九店简和包山简中相关字的释读问题,皆确不可易。另如陈伟先生释《成之闻之》简31的“降”,李天虹先生释《性自命出》简36的“深”,黄德宽、徐在国读出《老子》甲本简27的“挫”、“锐”,等等,也都得益于对传抄古文的利用。当然,大家利用传抄古文考释文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因未能细审字形而误释者。例如,《缁衣》简9有字作    ,整理者释作“傛”,并在注释中引《汗简》“容”字以证。其实,此字并不从“容”,已有学者改释“凥”,读为“暑”。又如“侮”字,在郭店简中是一个从“矛”从“勹(伏)”的双声符字,整理者释为从“矛”从“人”,并谓:“《古文四声韵》引《古孝经》‘侮’即从‘矛’从‘人’,与简文同。”也属于形不察。李天虹先生始加辩正。又如《语丛三》简2有字作    ,黄德宽、徐在国先生根据《古文四声韵》引《古老子》“战”字与此同形,而释其为“战”,谓构形待考。实际上,此字应释“旃”,读为“战”,《古老子》当也假“旃”为“战”。汤余惠先生已有专文论之。传抄古文确实为我们释读包括郭店楚简在内的战国文字资料提供可靠的坐标,其潜能尚大可挖掘。但因其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字形失真,而且还存在以通假字甚至同义字为本字的问题,故用之不可不慎。 四、关 于 两 种 《 文 字 编 》“文字编”的编纂是古文字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是材料的整理,又是成果的总结,对于以后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学界对此一向都十分重视。郭店楚简公布至今,已有两种专门的《文字编》正式出版。这就是张光裕先生主编的《郭店楚简研究·文字编》和张守中先生主编的《郭店楚简文字编》。两位张先生都有丰富的编纂古文字工具书的经验,这保证了这两部书的质量,今略作介绍。《郭店楚简研究·文字编》是张光裕先生计划编纂的《郭店楚简研究》的第一卷,由张光裕先生主编,袁国华、陈志坚、洪娟、余拱壁合编,于1999年1月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该书在体例上有几点值得称道。首先是字例编排方面:正文中“将原简字形,依形系连,每字皆旁注原简编号,分部别居,异体字则归并于有关字头栏下”,其字形的列举是穷尽性的(有个别疏漏),一字有不同写法者,则以类相聚,这对于统计字频、掌握字形变化规律等都很有作用。其次是每字下专设一栏以选举文例,“凡通假或同字异义者,亦于例句中酌予胪列”,这对于读者掌握文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帮助。再次,书末附有原简照片与释文对照图版和依简号排列的全部释文。这可以省却很多前后翻检之劳,为研究者提供便利。释字方面,是编也有一些创获。张光裕先生在绪言部分对42个字重新作了考释或隶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信的,正文中也间有新释之字。不过,该书编纂和出版都较早,可供参考的意见不多,主要还是依据整理者所作的释文和裘锡圭先生所加按语,所以从总体上讲,其考释成果并未能越过原书太多,新释之字也或有可商。但无论如何,该书还是郭店楚简文字研究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可惜它编于香港,出于台湾,大陆流传不广。顺便提及,张光裕先生另在互联网上开发了一个“郭店楚简资料库”,配备多种检索功能,为郭店楚简文字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便利。(其网址为:http://decapps.lib.cuhk.edu.hk/basisbwdocs/bamboo/bam_main.html)《郭店楚简文字编》由张守中先生主编,张小沧、郝建文合撰,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本书正文按《说文》分部编排,后附“合文”21文、“存疑字”53文、“残字”7文,全部字形皆手工摹写,摹工精细,既真实传神,又保证了绝对的清晰度。字例的列举采用代表字加注“若干例”的办法,比较简明,但一些细微的差别没能得到充分的反映。总之,其体例与张光裕先生所编各有千秋。是编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尽量吸收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释文的准确度相当高。李学勤先生评价说:“张守中先生的这部书,于释读郭店简各家之说广为搜集,慎加抉择,实际是总结综括了各家的已有成果。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郭店简,以及研究其他类似的楚文字材料,如不久即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楚简,都是必要的。”这并非溢美之辞。当然,对于诸家之说,编者或注意未及(包括时间上的和空间上的),或裁择未当,误释漏释也复不少。例如,《成之闻之》简19、34二“徵”字误释为“远”(26页),《语丛一》简11的“谚”误为“教”(60页),《成之闻之》简39“浲”误为“膬”(76页);《老子》甲本简21与《五行》简36有两个同形的字,从爿从首,本书误分为二(113页);《五行》简21“仁”字误入“爱”字条下(143页),等等。又如,“合文”中的“身穷”实是“躬身”,“教学”则应释为“学学”或“学教”;“存疑字”中的“它”、“肘”、“弗”、“只”、“巽”、“帝”、“昆”、“忄昆              ”、“匋”、“受”、“幼”、“躐”、“涷”等,现在看来也都可以无“疑”了;“残字” 中的“归”、“吟”、“家”等字也可以释定。若能对是编加以订补,使臻完善,则其嘉惠学林必且多多。 五、理 论 方 法 的 探 索古文字学界历来是重实证而轻理论的。这与本学科自身的特点有关。但是,任何学科都不能不研究理论,古文字学也不例外。郭店楚简的面世,大大地丰富了战国文字研究的材料,材料的积累,显然是有利于某些理论问题的探讨。目前,郭店楚简的文字研究基本上还是对具体的字的考释,极少有人触及理论方面的问题,惟其少,更值得重视。郭店楚简出现很多从“心”的字,这一现象引起思想史、哲学史研究专家庞朴先生的注意。1999年10月,庞先生在“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郢燕书说——郭店楚简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试说》的论文,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庞文认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内心世界或心理状态的了解与研究,已是相当可观了”。据庞先生的研究,那些从“心”的字在文中往往有特殊的涵义,即特指心态方面的东西。例如,郭店简中有从心从甬的“恿”字,也有从戈从甬的甬戈 ,一般据《说文》古文认为都是“勇”字异体,未作深究。而庞先生通过对从心从戈二体在简文中的不同语义环境的考察,指出:“从心的恿字,表示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德行,是孔子所谓的‘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恿。而从戈的甬戈     字,所要表示的则显然是行为上的甬戈 猛。”又如指出“愻”和“逊”,一是心态的谦顺,一是行为的驯服;加心旁的“反”字是强调反躬自问的意思;从心从矣的“疑”是心态的疑惑疑忌,而非行动的迟疑犹疑,等等,皆有理有据。文章更由从心从人二“伪”字及“畏”字诸体的考辨,肯定这种区别心态和行为的文字规则的自觉性和合目的性。此外,庞文还着重探讨了郭店简中“仁”字和“义”字的问题。认为从心从身的“仁”字是儒家学者“用以强调仁爱是每个身体所必具和应具的基本心态”,这“也许表明他们对于仁的理解,已由求诸野的阶段,进入到心性论的时期”。庞文对郭店简从心诸字的理据的研究突破了一般文字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把古文字和思想史结合起来研究,但又能从基本材料的分析出发,结论比较实在。这无论对古文字研究者还是思想史研究者都有理论方法上的启迪。当然,此文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如谓《说文》“仁”字古文作从尸从二者是假借夷字来表示人际亲爱的古风,则证据不足;其对《墨子》“义”的说解,也较牵强。探求文字理据的还有李若晖先生的《郭店楚简“彳人亍  ”字略考》和连劭名先生的《郭店楚简〈老子〉中的“恒”》。李文尝试将文献研究与思想研究相结合,考究郭店楚简以“彳人亍   ”为“道”的理据,思路可取,但结论尚有可商。连文试图通过揭示“恒”字所体现的天道观念,对郭简《老子》中几处今本作“极”的“恒”字加以诠释。但从《老子》书的押韵即可知其结论的不可靠。利用郭店楚简材料探讨文字形体结构的规律性问题的,有上面已他提到的曹锦炎先生的《从竹简本〈老子〉、〈缁衣〉、〈五行〉谈楚简文字构形》。楚简文字地域特色明显,构形往往诡异多变,由于缺乏对其构形规律的掌握,我们的释读工作经常碰到困难。有鉴于此,该文选取了“史”、“幡”、“害”、“巫”、“肙”、“詧”六个字例,分析其构形特点,总结其演变规律,并将之运用于楚简文字考释的实践,也为进一步考释和研究楚简文字提供参照和示范。文中对“史”和“弁”的考辨,对“幡”及相关诸字、“肙”及从“肙”诸字的释析等,都相当精彩,上文已略有涉及,此不赘述。周凤五先生的“一字歧读”说也是理论认识上的一个收获。郭店简中“亙”及从“亙”的字,既有读为“恒”的,也有读作“亟”或“极”的,陈伟先生早有指出,例烦不举。对此,周凤五先生在其《读郭店竹简〈成之闻之〉札记》中称为因音转而造成的“一字歧读”,并认为:“这是楚人特殊的用字习惯,不是写错字,也不是‘形近易混’。”周先生还列举了楚文字中另外几组例证,如:巽,读坐,又读危;厚,又读重;能(上从羽),读一,又读代,又读能。虽然具体的例子尚有可商,但应该承认,这种“一字歧读”的现象在楚文字中是存在的。不过,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歧读诸字有怎样的形、音、义的联系,都是需要再加深入探究的。    [附录]: 郭店楚简文字研究论著简目B白于蓝:《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吉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郭店楚墓竹简》读后记,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中国古文字研究》第1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郭店楚简《老子》“   ”、“赛”、“   ”校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释“   ”、“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C曹锦炎:从竹简本《老子》、《缁衣》、《五行》谈楚简文字的构形,第一届“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11月,台北。陈高志:《郭店楚墓竹简·缁衣篇》部分文字隶定检讨,《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1月。———: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陈松长:郭店楚简《语丛》小识(八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 月。陈斯鹏: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十则),《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第6期。———:郭店楚墓竹简考释补正,《华学》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陈  伟: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期。———:郭店楚简《六德》零释,《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读郭店竹书《老子》札记(四则),《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室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陈伟武:旧释“折”及从“折”之字平议——兼论“慎德”和“悊终”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郭店楚简识小录,《华学》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D大西克也:谈谈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字的读音和训释问题,《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四号,2000年3月。董莲池:释楚简中的“辩”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F冯胜君: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四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G高  明:读郭店《老子》,《中国文物报》1998年10月28日。H何琳仪:郭店竹简选释,《文物研究》总第12辑,1999年12月。黄德宽、徐在国: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郭店楚简文字续考,《江汉考古》1999年第4期。黄人二: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考释,《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1月。———:郭店楚简《穷达以时》考释,《古文字与古文献》试刊号,台湾,1999年10月。黄锡全:楚简续貂,《简帛研究》第3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读郭店楚简《老子》札记三则,《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J季旭昇: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卞、绝为弃作、民复季子,《中国文字》新廿四期,艺文印书馆,1998年12月。———:读郭店楚简札记之二:《老子》第三十二章“知之不殆”解,《中国文字》新廿五期,1999年12月。K孔仲温:郭店楚简《缁衣》字词补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L李家浩:读《郭店楚墓竹简》琐议,《中国哲学》第20辑。———:楚墓竹简中的“昆”字及从“昆”之字,《中国文字》新廿五期,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李  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三联书店,1999年8月。李若晖: 郭店楚简“彳人亍     ”字略考,《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李天虹:郭店楚简文字杂释,《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释楚简文字“   ”,《华学》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释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中的“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李学勤:说郭店楚简“道”字,《简帛研究》第3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连劭名:郭店楚简《老子》中的“恒”,《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廖名春:楚文字考释三则,《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刘国胜:郭店竹简释字(八则),《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刘乐贤:读郭店楚简札记二则,《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郭店楚简杂考(五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刘信芳:郭店楚简文字考释拾遗,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国际汉语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成都,1998年10月。———:荆门郭店楚简老子文字考释,《中国古文字研究》第1辑,1999年6月。———:郭店楚简《缁衣》解诂,《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郭店楚简文字考释二则,《古文字与古文献》试刊号。———:郭店楚简《六德》解诂一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郭店简文字例释二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4分,1999年9月。刘  钊:读郭店楚简字词杂记,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1999年7月。———:读郭店楚简字词札记(一)(二)(三),《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其(三)又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P彭  林:《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补释,《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Q裘锡圭: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考释,《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郭店《老子》简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三联书店,1999年8月。———: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于“绝伪弃诈”,《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T汤馀惠:释“旃”,《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W王  辉:郭店楚简零释三则,《中国文字》新廿六期,艺文印书馆,2000年12月。魏启鹏:“大成若诎”考辨——读楚简《老子》札记之一,《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楚简《老子》柬释,《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三联书店,1999年8月。魏宜辉、周  言: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X徐在国:释“咎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3期。Y颜世铉:郭店楚简浅释,《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1月。———:郭店楚简散论(一),《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郭店楚简散论(二),《江汉考古》2000年第1期。———:郭店楚墓竹简儒家典籍文字考释,《经学研究论丛》第6辑,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3月。———:楚简文字补释二则,《中国文字》新廿五期,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袁国华: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十一则,《中国文字》新廿四期,艺文印书馆,1998年12月。———:郭店竹简“刀卩  ”(卲)、“其”、“卡”(卞)诸字考释,《中国文字》新廿五期,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   为天下而不骄”“   ”字考释,《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五行》“    ”字考释,《中国文字》新廿六期,艺文印书馆,2000年12月。Z曾宪通:楚帛书文字新订,《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张光裕等:《郭店楚简研究·文字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1月。张桂光:《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释注商榷,《江汉考古》1999年第2期。张守中等:《郭店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赵平安:战国文字的“  ”与甲骨文“  ”为一字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续释甲骨文中的“乇”、“  ”、“  ”,《华学》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周凤五:郭店楚简《成之闻之》札记,《古文字与古文献》试刊号,台湾,1999年10月。———: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中国文字》新廿四期,又《中国哲学》第21辑。———: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新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1999年9月。———:郭店楚简识字札记,《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1月。———:楚简文字琐记(三则),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主办第一届简帛学术讨论会论文,1999年12月。  (载《华学》第五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http://sysu.schoolblog.cn/chjiean/article/632856271590156250/632864377528906250.aspx偶然发现陈先生慷慨提供的电子本库,遂引用于斯,共享于斯。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17:18 , Processed in 0.0351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